学党史悟思想,守初心担使命。这里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百年风华党史直播》。本节目由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主办。欢迎本期宣讲嘉宾:王增乾老师。
王增乾: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地方史志研究院)文献研究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沂蒙精神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编著《山东革命文化人物简介》《沂蒙精神铸就史》,参与编著《情系山东五十年》,参加《中共山东编年史》《中共山东历史大事年表》《山东抗日战争实录》等10余部党史专著编纂,主持和参加省社科项目4项,在国家、省级以上会议或刊物入选论文10余篇。
主持人: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明确定位:“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习总书记对沂蒙精神定位的高度和评价的深意,为我们在新时代从新高度科学审视、深入思考和准确阐释沂蒙精神提供了历史思维和根本遵循。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深入分析沂蒙精神铸就历程,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历史深意,挖掘出并彰显发挥出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意义非凡!今天我们邀请王老师来到直播间,为您带来关于沂蒙精神的宣讲——《百年视野下:对沂蒙精神的铸就历程(历史)解读》。王老师,不知道您今天打算如何为我们讲述呢?
王增乾:宣讲沂蒙精神,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沂蒙精神是怎么来的,就是如何铸就的。沂蒙精神的铸就过程,也是山东党史、中共党史的基本内容,同时呢,也就是如何阐释总书记指出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这个历程,这段历史。
总体来讲,沂蒙精神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山东大地上(核心区域是沂蒙地区),由军民两个创造主体,在长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战斗过程中铸就的。同时,为深刻理解沂蒙精神,我们梳理一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来对沂蒙精神的题词、批示和讲话,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如此明确地把沂蒙精神与三大红色精神相提并论,将其上升到全党精神的层面和国家精神财富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种高度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沂蒙精神的本质和内涵。
主持人:以百年视角回头看,沂蒙精神的产生是不是有其必然性,因为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有其前提条件,或者是特别条件,才铸就了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红色精神。
王增乾:的确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回头看,站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看沂蒙精神的铸就过程,我们认为:文化根脉、区域条件、政治基础、组织条件、中央指导和人民选择六个条件,是生发沂蒙精神的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看一下关于文化根脉:沂蒙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大家都知道: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而产生社会精神力量,离不开文化基础,也就是精神发生的依赖文化环境、文化土壤。
我们来看一下山东的文化环境和土壤:大家也都知道,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发源于山东,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而山东人,历史上一直追求“忠孝两全”,生活中很大方、讲义气,做事情胸怀坦荡、积极进取,大是大非上舍生取义、敢于牺牲,还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等的秉性和特质,等等。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是沂蒙精神在山东、在沂蒙萌发的重要文化因素,也是基本文化土壤。
二是红色文化的输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成为全省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中心,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化成为沂蒙文化的主流。换个角度看,我们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是“最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央派大批干部入鲁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在齐鲁大地广泛传播,这既是红色文化输入基本渠道,也促使山东大地成为沂蒙精神萌发的沃土。
举个例子:历经长征、由中共中央从延安派到山东工作的久经考验的杰出的红军高级将领进入山东;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郭洪涛,也都在长期的革命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优秀长征干部,在延安受到系统培训,直接在山东贯彻毛泽东的重要指示;长期驻扎在沂蒙的八路军师,也是由参加过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苏区“反围剿”和万里长征的红军官兵骨干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指战员传承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红色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
总之,从文化的角度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车轮开进20世纪,历史际遇促成具有特质的山东人遇到了是先进文化代表的共产党人,个性鲜明的齐鲁文化渗透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后,红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融合,遂促使沂蒙精神得以孕育和萌发,直至升华、凝结为感天动地的伟大精神。
主持人:可以说沂蒙精神是历史因素和当时的现实因素交织孕育产生的。刚刚您讲的是“文化根脉”。第二个基本条件您说是“区域条件”,这也是我个人很好奇的一点,沂蒙精神,以“沂蒙”命名,而“沂蒙”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那么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沂蒙精神是在沂蒙地区产生而不是在其它地区产生呢?
王增乾:我从几个方面来解答一下你的疑问。
我们看一下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有以人名命名的精神,例如雷锋精神;有以事件命名的精神,例如长征精神;有以团队命名的精神,女排精神;有以地名(地域)命名的精神,例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有沂蒙精神。那么,理解沂蒙精神,要先了解沂蒙。
一是从环境条件看。当时,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进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众,减租减息,逐渐取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洛川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那么,打游击战,群山连绵、交通不便的沂蒙山区有地形天然优势,有利于保护自己队伍,适合扬长避短,有利于深入群众。大家知道,年前的沂蒙山区,相对封闭,“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就是对沂蒙山区的真实写照。所以说,沂蒙精神之所以在沂蒙山区这片热土上萌发,从地域这个角度讲,主要得益于区域条件的独特性。
二是鲜明个性的沂蒙文化。大家对沂蒙地区的印象,不要停留在落后的基础上,这是地杰人灵、物华天宝的的地方。首先,沂蒙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的“仁”的核心思想,就来源于东夷文化;而沂蒙地区就是东夷文化的兴盛之地,更则是保留了很多东夷文化特质;更进一步的是,东夷文化与齐鲁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沂蒙文化。概括说:古老的沂蒙文化吸收了鲁文化的敦厚重礼、齐文化的开放进取、兵家文化的果断雄武和荆楚文化的豪放典丽。历史上的沂蒙人民重视修政治军、发展经济,不屈不挠、艰苦创业,逐步形成了重义轻利、积极进取、改革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
三是沂蒙人个性鲜明的品格。正是独特的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历史上的沂蒙人民重视修政治军、发展经济,不屈不挠、艰苦创业,逐步形成了重义轻利、积极进取、改革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
这里我举一个“一门三英烈”的故事说明。刘永良是沂蒙山区的莒南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年,八路军第师挺进沂蒙山区的莒南县,莒南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参军,他第一个为19岁大儿子刘福林参军,激励大儿子“不把日本鬼子赶走,你就别回家!”。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又把刚满17岁的二儿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当着队长的面他再次嘱咐儿子:“不把日本鬼子赶走,你就别回家!”
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莒南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参军参战运动,刘永良在会动员上动情地说:“年我送二儿子参军时,就曾说过一定要抗战到底的话,今天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我坚决再把最后一个儿子刘洪林送上前线。”年和年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先后牺牲,年三儿子刘洪林也牺牲在朝鲜。三个儿子牺牲后,他强忍悲痛,劝儿媳妇改嫁。刘永良像陪送亲闺女一样,陪送儿媳妇二儿媳、三儿媳大红大绿出了嫁。
按常理,一门三英烈的刘永良,应该是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生活。然而刘永良却不这么想,更不这么做。他常说:“我如果让政府照顾享清福,就对不起牺牲的三个儿子!”他谢绝了政府的照顾,坚持住在村里。为了给国家建设出力,他整天粪筐不离身,每年向队里交80多车粪。年以后,他每年除向队里投多车好粪外,还向国家交售两头大肥猪。
一个不识字的老人,思想境界如此之高,令人感动。是巍巍蒙山、滔滔沂河哺育出他高大坚强的沂蒙汉子的血性。一个朴素的沂蒙汉子,在革命年代展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有大义,有大仁,有大爱,足以流芳千古,堪称后世楷模!
像刘永良老人一样,在革命过程中,沂蒙人民敢于牺牲、刚直重义、无私奉献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伟大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真实写照。所以在沂蒙的历史星空中,不只是有沂蒙地区的大禹治水的鲧、黄帝、孔子的故事,也有琅琊王氏,王羲之、郯子、曾子、王祥、诸葛亮,还有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刘永良、王换于,红嫂等英雄,他们既是沂蒙文化的杰出代表,又对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淀作用。
主持人:真是了不起的沂蒙人民!刚刚我们谈了“文化根脉”和“区域条件”,我认为这可以说是内因。沂蒙精神的萌发、凝聚和升华一定也有诱导因素和外来因素。
王增乾:是的,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说的另两个基本条件:“政治基础”和“组织条件”。
先来看政治基础。从沂蒙精神铸就过程的角度来看,工农联盟在山东的形成,山东党组织的建立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壮大,共产党扎根山东大地,带领山东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压迫、争取独立、谋求幸福的道路,就既是沂蒙精神创造主体的显现,也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前提和政治根基。
在近代史中,由于山东的地理位置、交通等缘由,更早地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更早地受到资本主义剥削。青岛、济南、淄博等地工人阶级队伍首先发展壮大起来,而封建势力的剥夺和压迫依然存在,山东人民可谓灾难深重。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因山东问题,山东人民爆发出铿锵反抗声音,不但表现出高涨的群众爱国热情,而且涌现出一批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在济南进步青年和山东各地有志之士的积极推动下,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山东得到传播。随着共产主义思想开始传播,山东地区的工农联盟比全国其他地区更早、更容易形成。山东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为灾难深重的山东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山东省委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山东从此有了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力量。
从此,在山东大地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有了英勇悲壮的农民暴动,有了共产党人在狱中不屈不挠的斗争,有了党组织星火燎原的迅猛发展,形成了滚滚的革命洪流。举个例子:仅仅是到了年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面积拓展到12.5万平方公里,党员发展到20万人,主力部队扩充到27万人,民兵50万人、自卫团万人。同时,根据地农救会发展到.6万人、工救会15万人、青救会36万人、妇救会万人、儿童团88.7万人。此时,沂蒙精神的强大的政治根基,在山东大地上已经稳如磐石。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在山东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情景。
再看组织条件。首先,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和沂蒙地区的传播,是沂蒙精神产生的思想基础。山东的和沂蒙地区党组织的建立,更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组织基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曾回家乡沂蒙——临沂莒县北杏村一带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由此开始了沂蒙精神的破题之笔。年以后,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清漪和弟弟李清潍一起,在沂水(含今蒙阴)一带宣传革命学说,发展党员,并于年4月建立了中共沂水支部,这是沂蒙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到年,沂水县已发展党员余人。其后革命斗争中,在山东党组织一心为民,在沂蒙地区星火燎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觉醒,建立基层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动员参军,推动革命形势逐渐发展壮大,直至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这里我也举一组数字:(图7)到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人口已达1万,面积平方公里;至年夏,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个村政权,在游击区建立个村政权。
同时,中央派大批干部入鲁,是领导者,是组织者,是发动者,是革命的指挥者。例如,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锻炼和成长了一大批共和国的高级将领。仅以年至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帅为例,10位元帅中有3位(陈毅、罗荣桓、徐向前)、10位大将中有4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57位上将中有11位、位中将中有63位、位少将中有位,共位开国将帅曾在令他们魂牵梦萦的沂蒙大地上喋血苦战。
主持人:恩,可以说,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来看,它在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
王增乾:是的,从孕育开始,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宗旨、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这是沂蒙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生长条件和前提,因此说,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同出一脉,共同构成共产党人的红色谱系。
主持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山东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开辟、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那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党中央对沂蒙精神形成方面,有什么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王增乾:首先,我们都知道,山东的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组成部分。山东的革命是在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山东党组织是受中央领导的,是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的。那么,我们应该明白: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根据地则更是直接接受延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
例如,毛泽东、朱德给山东的党政军领导人拍发的电报就达多封,融入了中央主要领导对沂蒙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尤其是,毛泽东对山东棋局在全国战略布局中的作用极度重视。多次就山东的军事工作、根据地创建、政权建设、党的建设作出指示。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如何增加山东抗战力量、派八路军主力到山东等已经在他的深思熟虑的计划中。
年2月15日,他给朱德、彭德怀的电报提出“用一一五师全部向东……转入山东境内,在津浦路山东全境作战的思路”这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向毛泽东等汇报工作,请求派干部到山东的同时,请求毛泽东派一个团的主力部队去山东,毛泽东说:“看来还要多一些。”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派兵去山东。”
11月2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出:“以陈罗率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主力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适宜。”一一五师在山东站稳脚跟,招兵买马,南征北战,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创革命解放区,直至后来解放战争前夕赶赴东北战场,是山东人民的主心骨和最依靠的力量。现在展示的这张照片,是当时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后召开扩大会议。
再者,沂蒙精神的形成也由于党中央对山东的规划和设计。先举个例子:中共中央指示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年亲赴沂蒙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完成了一系列指导革命的经典著作,言传身教,带来了弥足珍贵、影响深远的群众工作经验和群众路线观念,作出的一些列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方向。
那么,沂蒙精神的铸就过程中,也就蕴含了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高层领导人在沂蒙根据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同时融入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对加强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融合了共产党人在山东的前赴后继、奋勇开拓、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初心。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辛勤耕耘地把革命的种子和对群众的关怀播撒到了沂蒙根据地这片沃土上,正是由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求解放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为此浴血奋斗,才孕育、催生和拓展了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精神。
主持人:这么多领导人的智慧铸就的沂蒙精神,可谓“百炼成钢”。您刚提及了很多毛主席的话,我这里也有两句,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还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人民群众在沂蒙精神的铸就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呢。
王增乾:沂蒙精神产生、升华和铸就的过程,也正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体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也是沂蒙精神的铸就的主体之一。我们回顾一下,很清晰的发现:20世纪处的山东大地和沂蒙山区,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日伪军的奴役、地主恶霸残酷压迫和匪患肆虐侵扰下,沂蒙地区无数家庭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人民群众连基本的生命权都毫无保障。抗战初期,沂蒙人民经过观察和对比后发现:望风而逃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阀是以抗日救国为名搜刮人民群众;卖国投敌的伪政权和伪军是借曲线救国之名愚弄人民群众;混水摸鱼的会门游杂土匪武装是打着抗日旗号敲诈人民群众。
当时的沂蒙地区可以说是疾病丛生、村落凋零。长期生活在黑暗和苦难中的沂蒙人民,盼望着摆脱苦难、消除祸患,渴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国民革命时期,在中共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下,齐鲁大地上的人民群众慢慢觉醒起来,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沂蒙地区,诞生了感天动地的“沂蒙六姐妹”,出现了大义大爱的支前洪流,并发出踊跃参军英雄子弟兵,出现了“火线桥”典型的军民同心案例,有舍己为人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有乳汁喂伤员的沂蒙红嫂,等等。再举个例子: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妇女共做军鞋.13万双,做军衣.68万件,碾米磨面烙煎饼.9万斤,动员参军39万人,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就和党心连心!
举个支援前线的例子:为照顾伤员,平邑一区担架队一天只吃一顿饭,却凑钱为伤员买鸡蛋买油条买花生;为抢运军粮,莒沂县辆小车运送11万斤面粉,一路追赶部队,行程0多里,自带的干粮吃完了,他们宁愿挨饿,也绝不动军粮一粒。“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正是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因此,现在来看:当年在在素有“小延安”之称的山东根据地孕育形成的沂蒙精神,渗透着党心、民意与军魂,饱含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彼此之间的“双向支持”和在沂蒙精神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党政军为国为民虽万死而不辞与沂蒙人民群众爱党爱军虽千险而无反顾的生动诠释。
今天,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沂蒙精神的铸就历程,已经诠释了我们成功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也在群众。
主持人:整体来看,根据您以上讲解,沂蒙精神具备了文化根脉、区域基础、政治根基、组织条件、中央指导和人民选择等6个条件,应运而生,那么它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几个阶段呢?
王增乾:一般地,我们说沂蒙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铸就而出的,但是根据精神发生学,根据沂蒙精神表现出的特征、作用、标志性事件等因素,又把沂蒙精神铸就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孕育萌发阶段,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年8月—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逆转,反革命势力甚嚣尘上,革命形势陷入低潮。面对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具有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的共产党人在齐鲁大地高举革命旗帜,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农村地区,宣传和动员群众,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发动了十几次影响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在城市和矿区,深入工人之中,组织了十余次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斗争。虽然由于敌强我弱、缺乏斗争经验,以及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这些暴动和罢工先后都失败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它点燃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唤醒了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坚定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从此,革命火种持续燃遍齐鲁大地,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为沂蒙精神的萌生和勃发提供了坚厚的革命沃壤。
二是淬炼壮大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年7月—年8月)。当日寇铁蹄踏上齐鲁大地,百姓备受煎熬,民众在痛苦挣扎。英雄的山东人民,从来没有甘心做亡国奴,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着抗争。举个例子:到年抗战结束时,山东抗日根据地达到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2万。党员由抗战初期0多名(不含当时不属山东省委领导的胶东、鲁北、鲁南等地的党员)发展到20多万名。山东八路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自卫团发展到万人。军民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缴获各种枪21万余支,炮多门及大量军用物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冀鲁豫根据地山东部分仅平民伤亡即达余万,财产损失折合年币值(法币)约为.65亿元。在沂蒙这块热土上,在恶劣复杂的形势中,共产党人领导沂蒙人民群众,不畏艰难险阻、艰苦斗争、奋勇拼搏,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和民族的独立,开始谱写出沂蒙精神的雄浑乐章。
三是升华铸就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年8月—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新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内战。为了保护革命的胜利果实,山东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同心同德,勇敢斗争,在沂蒙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期间,从国民党被广大民众抛弃,到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和为人们建立的政权赢得民心,尤其是共产党人在山东的领导机关的设立、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等等因素,促使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沂蒙已经完全成为沂蒙精神的载体。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民众生死与共,党政军民完全融为一体。这个阶段,沂蒙精神完成了铸就,也闪耀出万丈光芒,并且显示出了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主持人:您从沂蒙精神生发的六个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为我们详实地展现了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那么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宣讲沂蒙精神,您认为沂蒙精神有何时代价值?
王增乾:概括的说,我认为有这四个方面:一是沂蒙精神是党的建设经典案例;二是沂蒙精神是党群关系的最高典范;三是沂蒙精神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辉映照;四是沂蒙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展现。
在新时代里,在新征程上,继往开来的沂蒙精神,承续着我们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70多年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和4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史册中的璀璨篇章。以党建的百年视角:沂蒙精神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党同志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信仰力量、查找党性差距、校准前进方向的丰富源泉,是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结语
风雨无阻、勇敢前进!感谢王老师的精彩讲解!党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沂蒙精神的承续,告诉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群众路线。它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信仰力量、和奋进的勇气担当。再次感谢王老师的精彩讲解,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不断前进!感谢您收看本期节目,下期《党史直播》,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