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区沿革述略山东历史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346654.html

引言

隋唐宋金时期的山东政区隋代是我国统一封建国家的再建时期。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隋文帝为精简封建政权机构,便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于公元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炀帝时又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后来又在郡上设十五州部,以复武帝之制。大业年间,山东境内共设郡十五个,它们是:东莱郡(治掖县)、高密郡(治诸城)、北海郡(治临淄)、齐郡(治历城)济北郡(治卢县)、鲁郡(治瑕丘琅玡郡(治临沂)、彭城郡(治彭城)、东平郡(治郓城)、济阴郡(治定陶)、东郡(治白马)、勃海郡(治阳信)、平原郡(治陵县)、清河郡(治清河)、武阳郡(治贵乡,今大名)。

唐代立国之后,州数倍增,太宗乃大加省并,因山之便,分全国为十道。政区划分,比较切合地理情况。山东地区,分属于河南道和河北道,而以河南道所占面积为大。河南道所辖山东境内的州计十三处。即登州(治蓬)、莱州(治掖县)、密州(治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濮州(治濮阳)、郓州(治郓城)、曹州(治定陶)、宋州(治商丘)、徐州(治徐州)、兖州(治瑕丘)、沂州(治临沂)。河北道所辖的有棣州(治厌次)、沧州(治清池)、德州(治陵县)、贝州(治清河)、博州(治聊城)、魏州(治元城,今大名)。

玄宗时,析全国为十五道,使各道面积比较均衡。山东地区变动不大。唐代末期,析全国为四十余道,大者辖十余州,者仅辖二、三州。至此,道变成了一级行政区,而州制日益分化,变成了道下的二级政区。

▲山东地图

五代递变,兴灭无常,政区设置,沿袭唐代。宋统一全国,初分天下为十三道。实行不久,又并为两京十道。后来又改道制为路制,路下州,州下辖县。宋代的路与唐代的道的不同点,道主要是区域性的监察机构,而路则是真正的民政区域。宋初设置十五路,元丰末年析为二十三路。山东分属于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西北一隅属河北路。此时京东东路下辖登州(治蓬莱)、莱州(治掖县)、潍州(治北海,今潍坊)、密州(治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齐州(治历城)、沂州(治临沂)。京东西路辖兖州(治瑕县)、郓州(治须城)、济州(治巨野)、濮州(治鄄城)、广济军(治定陶)、兴仁府(治济阴)以及单州府的大部,应天府的北部、徐州(治彭城)的北部。北部属于河北东路的有滨州(治滨县)、棣州(治厌次)、德州(治安德)、博州(治聊城)还有的地方属于开德府东北部、大名府东部、永静军南部、沧州南部等。

▲中国地图

金据淮北,置山东东、西二路,另有局部地区属南京路、大名府路和河北东路。以“山东”二字作大政区名称始于此。山东东路下辖登州(治蓬菜)、宁海州(治牟平)、莱州(治县)、潍州(治北海)、密州(治诸城)、益都府(治益都)滨州(治勃海)、棣州(治厌次)、济南府(治历城)、州(治莒县)、沂州(治临沂)。山东西路下辖德州(治安德)博州(治聊城)、东平府(治须城)、泰安州(治泰安)、州(治滋阳)、济州(治任城,今济宁)、滕州(治滕县),及邳州北部。

此外,鲁西南一些县,属于南京路的曹州(治济阴)、单州(治单父)和归德府(治商丘)。鲁四北一些县,分属于河北东路的沧州(治清池)、景州(治东光)、大名府路的恩州(治历亭,今武城东)、濮州(治鄄城)和大名府(治大名)。另外还有勃海、泰定、安北、镇海、彰信、滕阳、崇德、宁海九个军。

元明清时期的山东政区

我国地方政区设置行省,始于元代,忽必烈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建立了一整套统治全国的行政机构。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民政。称京都附近地区为“腹里”,各地另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省下分设路、府、州、县,实行五级管理。这样就做到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中央和地方政体合一,上下之间有机结合行省制度是秦代郡县制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我国历史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奠定了我国行省制度的基础。

▲清山东地图

当时“腹里”地区共为八道,称为内道,凡二十九路。山东地区分属益都路、济南路、般阳路、东昌路、济宁路。路领府州,府州领县,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以统之。宣慰司治益都,肃政廉访使驻济南。各路之中,以益都路范围最大,跨有北至垦利,西接淄博,东至胶菜,南包临沂、滕

枣的广大地区。此时还有一个不同于历代的现象,就是有一些跨州跨路的“飞地”,层次繁杂,设置紊乱。到了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年),正式设置了山东省。但此时距元朝灭亡,已经为期不远了。明朝立国之后,洪武元年仍置山东行中书省,驻益都。九年,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其职能仅限于管理民政,而不象元代那样实行军政合一。明代除南京、北京直隶中央外,分全国其它地区为十三布政使司,山东为其中之一。洪武十年,中央的中书省也撤销,从此,“省”便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专用名称。此时山东的政区范围,东北跨渤海包有辽东都司,山东地区的轮廓已和现代比较接近。全省下辖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

六府是:登州府(治蓬莱)、莱州府(治掖县)、青州府(治益都)、济南府(治济南)、东昌府(治聊城)、兖州府(治济宁)。又设三道以统各府。济南道辖济南府,东兖道辖东昌府和兖州府,海右道辖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另有辽海东宁道,统辖辽东诸卫所。在承宣布政使司之外,另设山东指挥司,统领山东境内的十九卫和十五所,负责沿海地区的防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代沿袭明制,统一地方政区名称,一律称为省。清代除沿用明代十三省外,又陆续设置了一些新的省区。山东省内,顺治时设置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等府,府下辖县。此时辽东地区已经单独划出。有清一代,政区屡变,不可详述。以嘉庆朝政区为据,全省下辖登州府(治蓬莱)、莱州府(治掖县)、青州府(治益都)、武定府(治惠民)、济南府(治济南)、东昌府(治聊城)、泰安府(治泰安)、沂州府(治临沂)、兖州府(治滋阳)、曹州府(治菏泽)。另有济宁和临清二州。府设知府掌一府政令,总核所属州、县赋役、诉讼等事,汇总于藩、臬二司,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地方官。州设知州,掌一州政令。省设巡抚,为一省地方长官。省内的行政和司法,分别由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处理。布政司俗称藩司,按察司俗称臬司,都是协助巡抚管理省内行政和司法的地方官员。

清代的山东驻军

山东地处京师门户,海岸线长达三千多公里,在军事上居于重要地位。军队驻防与经济、政治及重大历史事件关系极为密切。为此,特对山东清末驻军作一概述,以为山东地方史志研究之一助。为了弄清兵制沿革原委,也涉及了清代前中期的般情况。

(一)八旗兵概况

满洲贵族以八旗兵起家,从而统一了全国。它是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八旗本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清朝统一全国后,旗兵连同其家属迁居城市,完全脱离了生产劳动,只靠薪饷生活,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兵。八旗兵制创设于满族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设四固山,即黄、白、红、蓝四旗,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将四色旗镶边(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正式建立满洲八旗。随着不断收降明朝官兵和蒙古众,又陆续编成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山东地图

八旗分左、右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参领、副参领各五人。每参领下辖若干佐领。佐领,满语称牛录,是八旗的基层组织,旗人的户籍都掌握在各佐领之中。每佐领壮丁三百人(进关前后为二百人,康熙初年一百三四十人)。佐领下领有骁骑校、防御、领催等若人。(领催掌旗兵登记及饷支领等事。)

全国性政权建立后,清政府将八旗兵的一半驻扎京师,有重大军事活动,也派出作战,战后仍旧防原地。据道光四年(年)纂修的《中枢政变》记载,京师八旗之骁骑营、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步军营、圆明园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共计官兵人,另有人分别驻防全国九十多个军事据点和战略要地,根据驻地战略地位和驻兵多少,分别统以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等官。

总结

八旗军被看作“国家根本所系”,所以享有优厚待遇,一个普通骑兵的饷粮,相当于一个七品官的俸禄。满人居于统治民族的地位,生下来就吃钱粮,不是作官、当差,就是当兵就是闲散人丁,也是不事生产,游手好闲,斗鸡走狗,出入茶馆酒肆,生活日趋腐化。而兵额兵饷又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因而造成了旗兵及其家属的穷困而又怠堕,好多人只能靠借贷或典当维持生计。这就严重影响了旗兵的战斗力。进入咸丰、同治年间,八旗兵已经是腐败不堪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4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