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个县作为文化单位,有它的局限,要与其他市级单位比较,自然是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别说书画家的数量,就是地域面积,也比一般的市小了很多很多,但就有一这么一个县,曾经在历史上碾压了当地许多县级单位,甚至和本省的一些市都可比较艺术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里出了几位优秀的书画家。
这是哪里呢?山东莒县。
作为一个县级单位,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莒县发掘、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绩的书画名家,他们以自己大量出色的艺术作品,为当地的文化繁荣,作出了不朽贡献。这其中最优秀者,莫过于“莒县六老”。
顾名思义就是,指的就是在莒县生活的六位书画老人,他们分别是崔祝生、任英民、宋式云、王玉宽、王艺石、张静波。经过近三年的非刻意宣传,想必网友对其中的部分人物已经有了了解,特别是王玉宽先生。咱们今天再对六位老人作以最全面的讲解,这样才能得到最充实的客观印象。
这六位老人,基本上都生于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崔祝生最大,张静波最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时,平均年龄在七旬左右。
他们个人的艺术履历,简要介绍如下:
崔祝生,生于年,家在莒县汤家庄,是上海美术绘画研究所第一届研究生,当时的老师有潘天寿、刘海粟。求学期间,他还听过鲁迅先生的讲座。毕业后,曾在济南,四川担任多年教师。有了一点积蓄之后,他又曾与人合办艺术学校。
人到中年,他在济南生活过多年,曾在济南市艺术单位担任领导。谁曾想,年过六旬,他被“下放”到了老家。从此,丢掉了前半生的许多荣耀头衔,成为不折不扣的民间艺术家!
年龄顺位第二位任英民先生,家乡在莒县浮来山镇任家庄村,
从他曾祖父算起,连续三辈都喜欢书法。而他的书法尤为突出,仅仅17岁就被聘为高等院校老师。25岁,被咸阳县长聘为政府人员。在那里他,曾拜见过书法大家于右任、寇遐,这对他书法技艺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
老人练字,从少年时就开始,书法技艺是他的敲门砖,也是他的看家本领,但直到年代才正式被人重视。
顺位第三名宋式云,和民国的诞生在同一年,
一直活到了新中国成立第60个年头……97岁,将近一个世纪的跋涉,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啊。他出生于莒县贫农家庭,家境条件差,
生活清苦,在逆境中,他不断求访名师,刻苦研习,最终以自己“师法自然”的绘画风格而为世人所知。
他最出名的,大约是82岁高龄之时,省文史馆、省画院、县政府联合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人潮涌动,为当时的大新闻!
顺位第四名,王玉宽,年生,莒县库山乡源河村人。虽然,按年龄算只排第四位,但多数网友对他已熟悉。
两年多前、在“书画圈”的寻访之下,将他发掘出来,已经有众多个人媒体以“乡下老人”、“80岁老农”等标题将老人百科重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虽然内容都是一样的低质,却并不妨碍许多网友对他字的喜爱。对呀,这字儿谁不喜欢呢?他的楷书、隶书具备了极为雅俗共赏的特点,文从沈梦了解,因此被奉为“民间书法大家”!
王玉宽的成功,和他年轻时被父亲,逼迫练字8年,关系很大。因为字写得太好,他在民国、以及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都是地区的“明星”……
晚年众多的头衔纷至沓来,省市内外的求字、求学字者络绎不绝,但这对他的艺术成就而言,确实可有可无了。
顺位第五名王艺石,莒县浮来山镇邢家庄人。
他的祖上以书法、刻碑为生,近水楼台,他在青年时期就已对书法,绘画,金石,考古均有涉猎,才华过人,名重乡里。
年代,他为当地“浮来八景”的考证工作出力很多!
莒县六老第六位,张静波。
这位生于(或)年的老人,有个当地人熟知的“莒县四大才子”之称号。他一个人在书法、考古、戏剧创作上都有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他同时也是六位中最早辞世的——年,他就去世了。
六位老人,平均年龄85.1岁,虽然前半生际遇不同,最后却共同成就了彼此,为当地艺术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是应该记载于史册的。这样的现象、特例比较少见,因此就更具有研究价值。
莒县正是因为有这六位老人,才扛起了当地书画的大旗,而成为山东的文化大县。我们不应因为人已故去而看轻他们,反而应因为他们当年集体的贡献而感慨,而感怀。或许还会反思,为什么现在很少有这样艺术素养、且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