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两代,山东地区主要是东夷族人建立的众多方国,在与中原王朝军事的和非军事的碰撞与融合中,共同促进了华夏族文明的最终形成。以齐、鲁为核心的山东诸国经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发展,逐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实现了首霸;鲁国则以忠实的捍卫光大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为己任;稷下学宫的兴盛和儒墨显学的诞生、传播深深的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举罍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文物,高40、口径17、腹径35厘米,年长清小屯出土。容酒器。侈口,短颈,圆肩,肩两侧附兽首衔环耳,下腹一侧有一兽首形鼻。肩与上腹以三条扉棱为中心,饰夔纹构成的三组兽面纹,下腹饰蝉纹。铭文及徽号铸于口沿内
瓦纹罍春秋(公元前——前年)时期文物,通高53.4、口径25.1厘米。年沂水出土。大型容器。侈口,束颈,广肩,折腹,其下渐收为小平底,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口上有鸟形钮盖。器盖通体饰瓦纹
陈侯壶春秋(公元前——前年)时期文物,通高50.5厘米。年肥城县孙楼公社小王庄出土。容酒器。扁方体,长颈,垂腹,圆角方圈足,盖为子口,盖顶有圆角长方形捉手。颈两侧附象首套环大耳,象鼻上扬。盖、颈、足饰弦纹,腹饰“田”字纹。器盖对铭,各阴文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陈”,先秦国名,妫姓,原在河南睢阳,后迁安徽亳县。“妫櫓”是他女儿的名字。“媵壶”即陪嫁的壶。
叔妃簋西周(BC-)时期文物,年肥城乔家庄出土。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本馆共2件,形制相同。通高23.7厘米,腹深10.5厘米,口径21厘米。圆盖,双龙首耳,圈足下有三兽足支撑。饰瓦纹。盖身对铭各铸阴文2行11字:“叔妃作尊簋其万年永宝用。”“叔”位排行,“妃为姓”,该器为排行老三的妃姓女子所作,国属不明。从形制判断,应属西周晚期。原由唐仰杜收藏
国子鼎战国(公元前年——前年)时期文物,通高33、口径27.8厘米。年临淄齐故城内姚王庄出土。炊食器。双附耳,有盖,圜底,三蹄足。器盖各铸阴文“国子”2字。通体仅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盖顶中间为方环钮,周围三长方形钮呈鼎分状,却置时可作为盘足。国氏为齐国大姓,国氏之族的总字称为“国子”,为齐国上卿,屡执齐国之政。出土的国子鼎、豆,壶带有鲜明的战国齐国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窃曲纹鼎后面一对春秋(BC-)时期文物,年肥城小王庄出土。炊食器,附耳,兽蹄足,上有盖,该上有三个矩形钮,倒置时可做盘足。口沿下与盖沿分别饰窃曲纹和重环纹
陶牺尊战国时期文物,临淄乙烯厂区出土。牺为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称为纯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牺尊是一种实用的温酒器,牛背上有一可以开启的器盖,牛腹中空,可以盛酒。
钟镈春秋(BC-)时期文物,莒县大店出土
铜匜周代(BC-)时期文物,曲阜林前村出土。盥洗器,流上有一兽面纹封口,鋬为一探首的夔龙
瓠壶春秋(时期文物,年莒县天井汪出土。酒器、斜颈、腹鼓。颈及上腹饰蟠虺纹,下腹饰垂鳞纹。
蟠虺纹壶春秋(公元前——前年)时期文物,高37.8、口径8.8厘米。年莒县天井汪出土。容酒器。平盖,中间一蛇背拱为钮,两边有二兽首吞蛇衔环。肩有二兽环耳,近底处有一环钮。盖及腹部饰蟠虺纹。
编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