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仍健在的秘书,如今105岁高龄,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距今已有73年了,当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

仍然健在的中共元老中,老常委宋平今年已是岁高龄。

宋平从一名青年学霸,成为周总理的秘书,建国后主政一方,后来官至正国级,宋平的一生与三代领导人发生交集,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其经历堪称传奇。

宋平

青年学霸,成为总理秘书

年4月,宋平出生在山东莒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生日具体是哪一天,一直是个秘密,原因是宋平不想让大家为他祝寿而刻意要求保密的。

宋平自幼聪慧,他出生时,中国正处于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宋平深知靠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小学习刻苦,成绩十分优秀。宋平9岁才开蒙,但学习能力很强,接连跳级,成绩依然名列前茅,是周边小有名气的“学霸”。

年,宋平考进了北平大学农业学院(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

年,北平的大中学生们发起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

宋平等热血青年与学校领导的观念相左,发生了冲突。宋平不愿意在悔过书上签字认错,而被迫退学。

回到家乡后的宋平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在第二年卷土重来,以更好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宋平在清华大学依然是学校风云人物。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学校被迫南迁至昆明,与北大、南开等学校合并成西南联大。

宋平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仅学完了专业知识,还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他立志要抗日救国。在校期间,宋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宋平从西南联大毕业。班上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去当时的政府机关工作,拿着丰厚的薪水。

宋平等人则毫不犹豫地去了延安,这是一个令热血青年们向往的革命圣地。这里虽然条件艰苦,吃的是糙粮野菜,但大家都充满了激情和斗志。

延安

刚到延安,宋平被分配到了延安马列学院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协助学校进行教育培训工作。

宋平很快融入到了这个革命大家庭,有了丰富的理论做基础,宋平的才能得到的充分发挥,他写的文章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很快就被中央党务研究室任命为秘书,也因此进入了周总理的视线。

年底,宋平接到通知,让他去重庆接受新的任务。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宋平辗转来到了曾家岩50号。

他走过一段青石板小径,轻轻推开了三层小楼的大门,周总理坐在书房内的茶几旁微笑地看着他,和蔼地说道:“你好,小宋同志。请坐!”

交谈过后,宋平得知此行的任务就是给周总理做秘书。激动之余,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周总理

周总理在重庆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不仅要代表共产党商谈国共合作、促蒋抗日,还要领导中共南方局、国统区的各项工作。重庆的统战工作及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也不能忽视。

每天要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中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任务,其压力可想而知。头脑灵活,办事扎实的宋平成为了周总理的得力助手。

他一方面要起草大量的文稿,配合周总理的宣传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同时还要按周总理的意图与进步人士接触,保持与延安的联络畅通。

宋平在周总理的言传身教下,迅速地在斗争中成长起来,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了周总理的左膀右臂。

时机成熟后,周总理将宋平派往《新华日报》担任编辑部主任,并管理报社在重庆和南京的分社。

周总理

《新华日报》于年1月创刊,它是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报纸,而且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创办的。

它以宣传真理、团结和抗战,揭露真相和黑暗为宗旨。周总理为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宋平贯彻了周总理的意图,充分利用好了这个舆论阵地。每天与反动派斗智斗勇,将报纸不断地冲破封锁,送往读者的手中。

年初,八路军办事处被迫迁往南京,重庆已非久留之地。

周总理安排宋平返回延安,由党中央另行安排工作。

周总理

宋平从此结束了近9年的周总理秘书生涯。在周总理的身边,宋平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革命人才。

他看到周总理为了民族大业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内心深受感动。对总理那种宽容谦逊、艰苦朴素的品格心存敬意。

周总理那种处变不惊、从容睿智的工作能力令他敬佩不已。

这些年的耳濡目染,让宋平的行事作风,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周总理的烙印,这也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平

成长为正国级领导

年,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秋季攻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党中央急需大量的干部去地方开展工作,巩固军事斗争成果。

宋平被派往了哈尔滨市,担任顾乡屯区委副书记兼警备大队政委。宋平在东北积极发动群众建设基层政权,支援前线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领地方干部发展经济。宋平时刻以周总理为榜样,工作中注重实效,杜绝官僚主义,同时又能团结干部群众,极具有亲和力。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年,宋平奉命进京,担任国家计委劳资计划局局长。五年后,升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在经济领域继续辅佐周总理。

宋平

年,国家开始筹划三线建设,宋平被任命为西北局计委主任,为整个大西北的发展做规划、定目标。

年,宋平担任甘肃省委书记,他主政甘肃长达近10年之久,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省地形东高西低,沟壑丛生,长年干旱少雨,风沙不断,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从年夏天开始,一年内几乎没有下过大雨,庄稼大面积旱死绝收,百姓饮水都发生了困难。

刚上任的宋平目睹了省政府大门前成群结队要饭的灾民,内心十分震惊。

于是,他立即安排人去全省各地调研。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要严重得多,宋平的心情十分沉重。

宋平等人

年5月,宋平去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周总理前来西北组会场座谈。

他如实地向总理介绍了甘肃中东部的旱情,以及百姓生活面临的困境。

凭他多年给总理当秘书的经验,他知道总理想听到下面真实的情况。果然,总理听完后眼圈就有些红了。

会议结束后,国务院的救灾工作组赶赴了甘肃,带来了大批赈灾粮和救济款,缓解了甘肃的危机。

甘肃的老百姓得知后,感激地说:“要不是他,咱可要遭大难了。”

周总理

解决了燃眉之急后,宋平着手恢复甘肃的经济。他狠抓了企业管理,对企业进行经济核算。

这样做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面对质疑,宋平秉持“只做不说,不登报,不宣传”的方式,闷声发展经济。

为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宋平在发展规划中,依据甘肃的省情,提出了“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思路,得到了周总理的赞扬。

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甘肃的发展,宋平提出了“两西”建设的思路,利用祁连山的雪水,发展适合西部生态的农业。

周总理

他还力主上马了“引大入秦”工程,将多公里外的大通河水穿过崇山峻岭引入干旱的秦王川,以解决当地缺水的难题。尽管工程浩大,时间跨度长、投入资金多,但宋平坚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工程效益。

年,“引大入秦”工程竣工。两项工程极大地缓解了甘肃干旱缺水的问题,成为甘肃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经过历代人的努力,到年,甘肃省贫困人口比例由10年前的70%下降到了26%。

宋平出身农村,又在农学院上过一年学,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对农村问题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为了彻底解决农村问题,他在年底,主持出台了一系列的涉农政策文件,允许在基层划分作业组、将集体牲畜分户喂养。

这些举措与安徽的“分田到户”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在当时是十分超前。

“引大入秦”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甘肃农业的快速发展。

这也体现了宋平以人为本的远见卓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遇到问题决策前要精细调研,遭到压力时不直接硬顶,这是宋平从周总理身上学到的推进工作的两大秘诀。

因为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旗帜鲜明,加上在甘肃近十年的工作中政绩突出,年初,宋平再次进京,回到老东家国家计委担任副主任。两年后,升任国家计委主任。

宋平

宋平讲话思路清晰、温文尔雅、措辞严谨。

他的记忆力很好,在谈话中许多数字都能顺手拈来,这些特征与周总理十分神似。

宋平主政计委期间,正值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宋平是支持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他主张“抓大放小”、“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地方和市场的活力。

年,宋平从经济转向人事,担任中组部长。他积极推动干部交流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培养选拔模式。

年,宋平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正式跨入正国级门槛。

年,74岁的宋平卸任常委,进入半隐退状态。

宋平

两袖清风,热心教育事业

宋平个头不高,体态稍偏清瘦,平时行事极为低调。他出门喜欢身穿灰色的中山装和黑色布鞋,天气变冷时,就在外面加一件皮夹克。

他与喜欢穿西装的领导人站在一起,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以至于,有些外国人凭照片将他归为中国的保守派。

相对于站在台前呼风唤雨,宋平更喜欢在身后埋头苦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显山不露水地将事情办妥。

他曾经签发过一份文件,要求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尽量将人民群众作为报道对象,对各级领导的报道要尽量压缩。上级干部下基层时,不要搞迎来送往、大吃大喝等形式主义。

宋平

他是这么要求大家,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

年,宋平去下面调研,地方上杀了一只鸡作招待,宋平见木已成舟,于是自掏腰包付钱请大家吃鸡。以后下基层时,大家都自觉地上馒头和普通的烩菜当工作餐。

年,宋平在民乐县考察,吃完晚饭后,服务员端上来一大盘苹果梨。宋平当即要求拿下去。县委书记解释道:“这是当地从东北新引进的品种,请您品尝一下,提些建议。”宋平这才作罢。

随后,他开始在各种场合推销民乐县的苹果梨,让其成为甘肃的一大特色水果。宋平在视察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时,应邀题写了馆名。攀枝花的领导送给他一块当地特产苴却砚。

宋平说:“中央有八项规定,东西虽好,但我不能收!”退休后,在四川省任职的老部下想接他去九寨沟旅游、放松一下。宋平婉言谢绝了:“接我一趟,得浪费多少钱啊。还是省下来,盖希望小学吧!”

宋平等人

宋平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对家人也是严格要求。

有一次,宋平去北戴河疗养,儿子宋宜昌一家人也正要去度假。宋平让儿子自己买火车票、订酒店,不允许沾公家的光。宋宜昌也极为争气,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军史作家。

宋平退居二线早期,积极推动甘肃的沙漠化防治工作,协调中国科协开展河西走廊沙产业的开发。

后期则和夫人陈舜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支持教育事业上面。陈舜瑶是宋平清华大学的学妹,长期在清华大学工作,曾做过校党委副书记。两人退休后,多次回到清华校园。

宋平

宋平和夫人从年起,通过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山区儿童上学。

他们还推动了“美丽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活动,反映山区支教活动,推动各地相关部门重视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

年,毛主席专职图书管理员徐中远成立了助学基金会。97岁的宋平为项目起名为“圆梦班”,并为其题写了班名。

在宋平的安排下,首个“圆梦班”在甘肃省会宁一中学开学。

班上学生必须符合品学兼优和家庭贫困两项条件,培养目标是80%以上的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基金会如今已经建成20多个“圆梦班”,遍及广西、云南等11个省。

陈舜瑶

今年,宋平已是岁的高龄的老人了,他成为中共资格最老、退休时间最久的常委。

宋平目前住在北京西城区一座毫不显眼的四合院内,深居简出。平时在家读报、写字,偶尔也出来散步。

宋平的一生以周总理为榜样,任劳任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他见证了共和国蓬勃发展,日益繁荣昌盛的百年历程,也仍将继续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的那样:“……60多年过去了,我成为行动迟缓的老人,而我们的党和共和国却永远年轻……”

参考资料

宋春丹,《百岁宋平》,中国新闻周刊,年第15期;

陈宗皋,《宋平同志在国家计委工作的那段日子》,中国经济导报,年;

《周总理秘书宋平:从贫民中走出的正国级干部》,党史知识,年2月2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5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