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华百家姓之高姓

  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九位大姓,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中原、东北地区。当今高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总人口大约在余万。

  高姓始祖高奚(傒),姬姓,周朝齐国太公姜子牙后裔。齐国传至太公八世孙文公姜赤时,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奚取祖名为氏,为高奚。后来高奚成为齐国上卿,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即齐桓公。高奚后世子孙有以高为氏者,并尊高奚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高,为高大、高耸之义象形字,字之上部像楼台观等高耸之形状,与仓、舍两字造字取意相同。高氏族应是善于盖房筑楼的群体,以房屋为氏族图腾,其族徽的图形最终发展成“高”字,所居之地称高,形成的城堡称高邑,最终出现姓氏高。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高姓的起源主要由两大支:高夷氏族、姜姓。

  第一支出自高夷族。相传黄帝时代已有高姓,高元为黄帝之臣,发明了房屋,为此而姓高。相传同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帝和高辛氏帝喾之后裔中也有高姓,但是多年前的这段高姓渊源无据可查。在夏商时期,活跃在鲁豫大地上一支以鹄为图腾的高夷氏族,鹄就是白天鹅,高夷属于东夷族。

  东夷族的先祖是高辛氏帝喾,因此,高夷或许直接出自高辛氏。高夷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随东夷族入主中原而向西、向南迁移,到商朝时期,高夷已经进入了河南北部。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高夷位于周朝的东面,为周的属国.史称高句骊,也是后来东北的高句丽。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处于冀北至辽东一带。这支高姓至少已有年的历史。这支高姓到唐朝以后,主要向西北迁移,其中一部向东北,再而进入朝鲜。

  第二支源自姜姓。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封姜太公为齐王,太公六世孙食邑于高,此为高夷曾居住过的地方,古址在今山东禹城,称公子高。公子高之孙高傒为齐国大臣,在齐桓公称霸中立有大功,成为高姓历史上的名人。其后裔是高姓群体中最重要的一支,高傒成为当代渤海高氏的始祖。

  齐国还有一支姜姓高氏,是齐桓公后裔公子祁之后,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以祖父的字为氏。姜姓高也有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外族基因流入高姓群体的事件从汉朝时已经发生,重要的有汉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之后,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均改为高姓,清时满洲八旗姓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集体改姓高。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高姓。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放射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高姓总人口的18.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守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余万,为全国第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从明朝至今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余万,增长达14倍之多,高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年高姓人口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29.5%,其次分布于江苏、黑龙江、安徽、山西、辽宁、湖北六省,又集中了31.4%。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1.2%,为高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中原、东北三块高比率的高姓聚集中心。

  在近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华北、东北、华东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山东大部、冀京津晋、辽吉黑、内蒙古大部、陕甘北部、甘肃西部、江苏北端,高姓在人群中的比例是1.4%以上,有的达到3%,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面积的25.2%,居住了大约47%的高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角、甘肃大部、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大部、重庆北部、鄂豫皖、苏浙大部、湘赣北端、福建东部台湾、云南南部、新疆西北,高姓在当地人群中的比例在0.7%一1.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5%,居住了大约40%的高姓人群。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高姓的郡望重要的有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个。除了与郡望名相同的堂号外,还有报本、守愚、厚余等堂号。“厚余’’堂号典出孔子弟子高柴,春秋时卫国人,仁爱又孝顺,高柴曾作过费城宰。宰就是长,即费城的军政首领。孔子评价他“柴也愚”朱熹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有余”。

  2、宗祠楹联

  三年泣血;八战铭功。

  技工剪马;兆应射雕。

  女中尧舜;学本程朱。

  表鸿渐之仪;阴豹变之雾。

  渤海家声远;洪溪世泽长。

  3、族规家训

  各高姓家族家规家训大同小异,一般都以强调忠孝纲常的伦理观为重点。

  如安徽梁安高氏家规有:孝父母、敬祖宗、正婚姻、睦宗族、守正业、兴文教、严闺阃、积功德、禁溺女等。

  安徽侯潭高氏家规有:敦孝友、尚节义、重丧葬、谨祭享、严嗣续、时婚嫁、肃闺阃、端仕宦、劝学业、崇文术、睦宗族、教子弟、勤职业、尚节俭、慎交友、止贪婪、远势利、戒荒湎、绝争构、修谱牒等。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高姓历代名人名,占总名人数的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六位;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5%,排在第十九位;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三十六位;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8%,排在第二十八位。

  高姓家族历史十分古老,名人辈出,名载史册者数不胜数。在中国历史上,单单高姓称帝称王者就有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主要名人有:春秋时孔子弟子高柴;战国时郑国大夫高渠弥、高克;东汉学者高诱;北朝北魏大臣高允,东魏丞相高欢,北齐国主高洋;隋朝宰相高颖;唐朝名将高骈、高仙芝,诗人高適;北宋大将高怀德;五代荆南国君高从海;南宋词人高观国,造船家高宣;元朝戏曲作家高文秀、高则诚;明朝大臣高拱,诗人高楝,戏曲作家高濂,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清朝书画收藏家高士奇,画家高其佩、高凤翰、高翔,文学家高鹗;民国天文学家高鲁,画家高剑父。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8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