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人首创“夏蚕冬菇”模式
棋山镇循环养殖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陈姜窦晓春
论弱势,棋山镇在莒县有三“最”:距县城最远,镇驻地距县城北40公里,最远的村要再远一二十公里;受环保和交通不便限制,工业企业最少;农业人口最多,86个行政村,近9万人,农民收入低,贫困户多。
论优势,也有三“最”:面积全县最大,近平方公里,山丘优美,植被丰厚,水源充沛,历史故事多;地面、空气、水质清洁度最高,有利于生态化养和种;留守的老弱妇俗称“半劳力”的人最多。
棋山镇党委、政府班子清醒地识透了自身优势和劣势,识透了国家政策,扬长避短,强力打造以生态养、种、加工循环为龙头的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近日就该镇的“夏蚕冬菇”项目进行了采访调查。
桑树托起神奇产业链
棋山镇传统上以养蚕闻名,全镇总计约亩养蚕面积,分别在农户家中或棚中养,年养3至4茬,每亩年毛收入-元,年被山东省丝绸学会命名为“山东桑蚕第一镇”。
镇里看中该优势,于两年前引入莒县青峰湖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总投资1.56亿元,占用流转土地亩,打造亩桑园、30个养蚕大棚和系列研究室、加工室的“夏蚕冬菇”实验基地项目。
该项目坐落在镇域青峰岭水库边的丘陵地上,现已种植桑园0亩,建造高档大棚9个。
青峰湖公司总经理刘廷志介绍,青峰岭水库是全省第4大水库,周长75公里,蓄水满后为4亿立方米,因挨湖边,雾气水气重,有利于桑树生长,桑叶的品质好,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就好。
到年,公司将按计划完成全部桑园、养殖大棚及系列研究、加工室房的种植和建造。并已从年开始年分三茬进行养殖,以亩地计算,一亩地共年产蚕茧斤,年共产蚕茧万斤。蚕丝向青岛和南方等地供货,制成衣服和被褥,最终出口。
该公司每年养殖从5月1日春蚕开始,直到10月1日秋蚕结束,养殖人员是周边西卢、石泉等5村的老人和妇女,喂养时节员工多人,人均月收入到元。仅养蚕这一项,公司每亩桑园可获纯利润元。
首创“夏蚕冬菇”模式
恰逢秋蚕养殖前闲置期,经消毒风机喷吹后,记者进棚察看,不想里面长满了蘑菇。
他们的生产方式是:养茧后的10月1日起立即种蘑菇。几茬桑蚕的间隙也是种蘑菇。全年多天养蚕,多天种蘑菇。“冬菇”开始时间恰逢蚕吃过桑叶之后,桑树闲置了,截取桑枝作为菌棒生产蘑菇,待来年4月底结束,再改换养蚕。
经调查,各地皆用棉籽养蘑菇,而他们用桑枝养,既循环使用了季节性遗弃的垃圾,又因桑树以有机肥培育、不施农药,产出的蘑菇就完全是有机蘑菇。一棵桑枝为一支菌棒,一支菌棒可生产5茬蘑菇,一个大棚可放置1.5万棵菌棒,30个大棚年纯收入万元以上。
记者亲眼看到了多种正在养殖的蘑菇:叶脆营养价值高的玉皇菇、外皮像羊肚样呈波纹状的羊肚菇、白蘑菇等。蘑菇现已销售,因其高品质,一开始就在上海、青岛多个大型超市上架。
据介绍,公司已生产和即将生产的十多个蘑菇菌种,皆由中国农科院研发并提供,都属于抗病毒、耐严寒、口感好、具有不同品味、对身体有不同保健功能的高端品种。
这种桑蚕和蘑菇的循环养殖模式,在国内为首创。
刘廷志介绍,年他们进驻棋山,开始一年四茬单独养蚕,他的同学、在中国农科院工作的张瑞颖提出剩余时间可养蘑菇,启发了他们的灵感,试行后获得成功。同时,张瑞颖向老师、中国农科院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研究员——汇报,张金霞于年11月8日在青峰湖公司现场主持召开了全国“夏蚕冬菇”学术研讨会。“夏蚕冬菇”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
农业发展升值潜力巨大
棋山镇“夏蚕冬菇”项目衍生出的产品和产业让人目不暇接。“菌渣制肥”有机肥制作,将原养菇后当垃圾扔掉的菌棒,和当地政府操作的农户“厕所革命”排出的粪便掺和,发酵,制作成有机肥,市场价格元/吨,预计年产0吨。除供自己桑园用,所余产品外销。现已完成了小批量试验性生产,明年全部投产。
用秋后的霜打桑叶,做成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某些病毒保健作用的“霜桑叶茶”。桑叶菜,桑叶经水煮、速冻……做成凉拌菜。还有桑椹饮料、蘑菇酱、蘑菇饼干、桑叶粉馒头……这些新产品全部由中国农科院提供技术。
同时,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已同棋山镇签订协议,由张金霞领衔,桑蚕和食用菌两大体系专家,将于年正式进驻棋山镇的“夏蚕冬菇”项目实验基地,开展夏蚕冬茹、病虫害防控、食用菌培育、菌渣制肥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而张瑞颖已下挂任莒县科技副县长。
据透露,按目前的投资额,年公司实现全部产能,年产值将达2亿元,纯利润万元以上,从业人员人。莒县正在打造的旅游观光、乡村生活体验项目,也将以“夏蚕冬菇”基地为核心景点。
莒县县委书记孟青谈到棋山镇经济发展势头和龙头项目“夏蚕冬菇”时说:“两种感受:一是农业发展和升值潜力极其巨大;二是老区人思想不老,创造力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