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守艺人
一块看似普通的木头,在手艺人的千刀万凿之后,具有了多变的形态和精妙的造型,成为一件工艺品,成为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这就是手工木雕的魅力。
记录生活
对于木头来说,木雕技艺就是让其重生的充满艺术价值的手艺;对于谢桂文来说,手工木雕是让他痴迷了一辈子的一门手艺。
近日,记者走进莒县安庄镇谢家南湖村的一个厂房,见到了从事手工木雕40余年的老手艺人谢桂文,了解他和木雕之间的故事。
谢桂文
和
木雕
之间
的故事
16岁开始当学徒,痴心手工木雕40余年
年出生的谢桂文中等身材,衣着朴素,不善言谈,但当他谈起木雕时,嘴角自然漾起微笑,眼睛里也闪现出一种神采。
谢桂文还有一个身份,他是莒县谢氏古典家具加工制作的第八代传人。莒县谢氏古典家具加工制作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因家境贫寒,孙氏后人(今莒县果庄乡孙家庄人)与崔氏后人(今莒县洛河镇崔家庄人)结伴至港埠口(今沂水龙家圈港埠口村),给当地家具制作艺人当伙计,因做工卖力、聪明伶俐,深得师傅喜爱,将全部绝活悉数传给兄弟二人。
历经数代传承至谢桂文时期,已是第八代传人。16岁的他在洛河铁木业社当过学徒,因为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佼佼者。改革开放后,铁木业社改制承包给个人,谢桂文和单连刚、单连杰离开铁木业社,后来跟着洛河乡建筑队加工门窗、梁等。目前,单连刚、单连杰已转投其他行业,只有谢桂文不舍得荒废所学技艺,从年开始在家中制作家具自主营销,并承接来料加工生意,一直坚持到现在。
“从我当学徒开始,就喜欢上了手工木雕,要想学好这门技艺,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其实这里面也很有乐趣,每当把一块木头雕刻成一件有生命和灵性的作品,我觉得受再多的苦也是乐。”
?纯手工制作木雕
中国人最讲究“慢工出细活”,纯手工制作木雕作品上的每一条刻线、每一道刀痕,都凝结着工匠的心思与情感,不像机器那样冰冷。
眼前的厂房内,谢桂文亲手雕刻的木雕作品比比皆是,既有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也有典雅别致的松竹梅,无论是人物、花鸟、风景,都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
“这些木雕作品取材于生活,一般是根据木头的原始形状决定雕刻什么样的作品,比如这个五谷丰登,当时那块黄杨木的形状看起来像一个玉米的雏形,我就照着这个构思把它雕刻成‘五谷丰登’。”
在木头上雕刻完一件作品短则需要两三天,长则一周。谢桂文喜欢在安静的夜里雕刻,刻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情。在一刀一刀的雕刻时光里,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
“木雕是一种做减法的艺术”
在中国,木雕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经过历史的长河,代代传承了下来。一件精致的木雕工艺品,呈现的不仅是艺术,更是木雕工艺师的一种精神与思想的境界。我们能够从那一刀刀的雕刻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古典家具备受广大用户和收藏者青睐,谢桂文紧跟时代步伐,开办了占地十亩的谢氏古典家具加工厂,秉承传统技法制作,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在谢桂文的厂房陈列区,记者发现了一个“八仙过海”的木雕作品,颇为传神。
长度不足60厘米的木雕上面,8位神仙被雕刻得惟妙惟肖——聚在一起喝酒的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吹笛子的韩湘子,说书的张果老,拿花篮的蓝采和,还有清秀的何仙姑和带着玉板的曹国舅,八位神仙同乘一舟,各得其乐,让人看了不禁拍手称快。其细致复杂的图案、精致严谨的构图,不难看出谢桂文精妙绝伦的手艺。
在谢桂文的黄金时期,他制作的手工木雕作品还没完成,便被预订一空。
“木雕是一种做减法的艺术,是从外向内不断进行修减的过程。在一步步的减法造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块木头重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着各种刀法的运用,让木韵充分地展现出来,最终成为一件光彩夺目的工艺品。”谢桂文说。
“希望手工木雕能够代代相传”
但这样的黄金时期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现代流水线加工生产的出现,电脑雕刻的构图精准、机床加工的省时省力、古典家具制作成本的大幅降低,诸多因素严重冲击了古典家具传统加工的生存空间,谢桂文自己经营的古典家具加工厂濒临倒闭。
尽管如此,谢桂文和两个徒弟仍然在维持着传统古典家具技艺的存在。
谢桂文还收了一个表弟刘建硕做徒弟。记者在简陋的厂房里,见到了正在用斜刃刀雕刻的刘建硕。
工作台上,散落着一些尚未完成的木雕作品“福”字,这些“福”字被用来镶嵌在椅子和床头上。还有一些手工雕刻的刀具,斜刃刀、直口刀、半圆刀等,一应俱全。
“天天坐在这里,不觉得枯燥吗?”记者问刘建硕。
“习惯了也是一样的。”刘建硕笑了笑。
当下,如何传承和创新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使之重新焕发生机?谢桂文也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手工木雕的题材很丰富,看不见的神话传说、看得见的自然风光等,一切都可纳入木雕创作题材。要发展壮大木雕产业,产品需要多元化。除了佛像之外,从传统的廊柱、门檐等古建筑构件,到室内装饰、摆设工艺品等,都可以雕刻制作。只有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
采访中,谢桂文也表达了对这门手艺后继乏人的担忧。“木雕是一门苦活,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下苦功夫学不到真本事。整整三四年,都要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收入也不多。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木雕的。”他表示,如果有人想学,他愿意收徒,“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艺术形式,可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我希望能够代代相传、传承创新,不要出现断层。”
令谢桂文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愿意继承他的手艺,这让他对未来又有了一些信心。
年,谢桂文的谢氏古典家具被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列为“日照市非遗工坊”。
采访结束后,记者离开厂房,站在正午阳光中的谢桂文,不停地挥手示意,脸上依然是那种淡定而温和的微笑。
他和他的厂子在视野里越来越远,但手工木雕的独特魅力却如春日乡野的芳香一样,令人回味,难忘。
来源:黄海晨刊
全媒体记者宋庆艳
原标题:《痴心手工木雕40余年!谢桂文的雕刻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