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绿生金兵团日报

编者按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生态扶贫,是在一个战场打好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双赢”之策。

近年来,林下种养、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贫困地区充分挖掘生态优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实现长效增收,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贵州省生态护林员政策已带动51.7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湖北省鹤峰县森林覆盖率达75.9%,茶叶、中药材、森林旅游“绿色产值”超过30亿元;云南省昌宁县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6万亩,项目受益农户户……

截至目前,我国生态扶贫共带动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增收。贫困地区林草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超4个百分点。我国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万人,年户均增收元。

5月15日,农民在河北省内丘县官庄镇大都城村一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劳作。内丘县官庄镇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以“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将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种、产、销、观光一体化经营,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5月19日,江西省乐安县招携镇坪头村村民在采摘桑叶。乐安县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桑园面积1.58万余亩,通过“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多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5月12日,山东省莒县村民一起在水库边的茶园里工作(无人机照片)。近年来,莒县安庄镇将青峰岭水库边的4个市级贫困村整体集中搬迁到镇驻地新建的小区——丁果碧湖小区,并将腾出来的土地集中流转,发展林果、茶叶、葡萄酒、民宿等脱贫产业,并聘请当地贫困户就近打工,使脱贫攻坚工作走上了“快车道”。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村民在茶叶地里劳动(3月28日摄)。绿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地资源,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黑木耳种植、生态有机茶种植,引进新品种茶叶,完成定植茶苗亩。今年5月,绿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5月18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群众在林下种植点采摘木耳。从江县是贵州省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食用菌是当地今年大力发展的扶贫产业。在贵阳农投集团等龙头企业帮扶带动下,这一“短平快”产业正迅速通过林下种植、社区工厂、庭院种植等模式发展起来,帮助解决当地近千名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5月13日,游人在福建省南平市小桥镇“北苑贡茶古道”旅游观光茶园游览(无人机照片)。南平市选准做优现代绿色农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积极探索推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6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