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两个毋忘在莒串起了现在的日照和

第一个“毋忘在莒”典故,出自春秋初期。齐桓公姜小白、上卿管仲、大司直鲍叔牙、大司田宁戚在一起喝酒。到了酒酣之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夫子为什么不起来向寡人祝酒呢?”鲍叔牙捧觯而起,正言道:“希望君上不要忘记当年流亡在莒国的时候。”鲍叔牙见管仲、宁戚在旁,便又说道:“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乡下喂牛的时候。”齐桓公拜谢说:“寡人和两位大臣如果不忘夫子您的话,齐国就没有危险了。”

第二个“毋忘在莒”典故,出自战国后期。燕国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攻打齐国。六国之兵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齐国临淄等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国公子田法章在莒城潜伏;田单坚守即墨,用火牛阵攻破燕军,最终夺回了齐国故土。田法章就是齐襄王,因为守莒而最终复国。金门岛上的“毋忘在莒”,大概与第二个“毋忘在莒”关联。

两个“毋忘在莒”,都是“因”在莒地,“果”在齐地。因为不忘前事,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固守蓄势,所以齐襄王重回临淄。

莒地在日照,临淄在淄博,这两个“毋忘在莒”串起了现在的日照和淄博。其实先秦时期,日照、淄博两地的缘分不止两个“毋忘在莒”。姜子牙生于海曲,半生寒微,兴周灭商,受封于临淄,成为齐国开国之君。年后,他的后代姜小白有难,逃到了先祖出生地。又是年后,眼看就要灭国的齐国公子田法章逃到了莒城。令人嗟叹的是,这个田法章不是姜子牙的后代,但他沿用“齐”的国号。齐桓公、齐襄王都是以公子身份逃到了莒地,当回到临淄时,都成为了齐国的国君。

笔者工作在日照,偶尔去趟淄博,今年三月又到了淄博,此时淄博烧烤已经出圈。笔者与朋友四人花了元钱,吃了一顿淄博烧烤,人均30元。笔者想,如果在日照,也是五人,也花元钱,可以吃到哪些美食呢?

一是莒县羊汤。五人一起,上四碟小菜,每人一碗羊汤,大概也就元钱。许多饭店的大饼是免费吃的,如果把饼浸进羊汤中,麦香在鲜美的羊汤中迸发开来。那种感觉,甭提多美了。

二是豆腐、蟹酱、煎饼组合。吃上一口热乎乎的豆腐,“全家都福”,加上蟹酱鲜和煎饼香,那是绝佳组合。如果要达到人均30元标准,那还要煮上一大盆海虹、海蛎子、扇贝,再烤上几串鱿鱼。

三是海沙子面。细小的海沙子肉,仿佛蕴藏着整个大海的鲜美。据说海沙子面源自一个美丽的孝子传说。一碗海沙子面几元钱,五人要达到元,那就再上一盘红烧鮟鱇鱼,鮟鱇鮟鱇,平安健康。再上一盘香椿拌黄鲫鱼,还要每人吃一碗“沙根子粉”。

日照美食,特色浓郁,数不胜数。笔者弱项是不懂吃,还有个弱项是啰嗦。最后啰嗦一句:毋忘在莒,如果来日照,一定要尝尝这些美食。除了收获神清气爽外,还能像齐桓公、齐襄王那样,在日照种下一个美好的“因”,回去后结出一个成功的“果”。

作者:高兴宇,著有《春秋战国》《王阳明》等20多部图书,部大中学教材选用高兴宇作品。

#历史那些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5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