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姓诸葛名亮,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可是在文献资料中又有称他姓葛的情况。如在《三国志后主传》注引《魏略》中,后主刘禅曾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国家政务由诸葛亮负责,祭天祀祖是我的事。陆游在《渴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诗中写到:“刘葛固雄杰,阅世均一梦。”也称诸葛亮姓“葛”。为什么呢?他到底姓“诸葛”还是“葛”,这二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代学者对这两者之间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说法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葛天氏后裔说。早在远古时期,有一葛天氏部落生活在葛地(今河南宁陵),到夏朝末年,有小国名葛,这个葛国就是葛姓的始源地。战国时,战乱频频,葛国被魏国吞并,葛氏后裔四处迁徙,其中的一支到了琅邪诸县,为诸县葛氏,继而迁徙至阳都。诸县葛氏和阳都诸葛氏,均出自远古部落的葛天氏。
其二,葛氏追封诸县说。《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应劭的《风俗通义》载:“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葛婴被封到诸县为侯,其子孙以此为姓,并定居下来。但考诸史料,汉文帝所封的异姓侯中,并无葛婴之名。终汉之世,葛姓之人也不曾封过诸县侯。
其三,葛氏迁徙阳都说。《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曰:“(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此说认为,诸葛氏祖籍山东琅邪诸县,后迁至琅邪阳都城南之葛坡,为与此地原本的葛姓相区别,故而在“葛”姓之前加“诸”,意为迁到诸县的葛氏,由此而得“诸葛”之姓。
《吴书》的作者韦昭,曾在三国孙吴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等职,领修吴国国史,撰有《吴书》二十五卷,此书虽已佚,但此条文字为《三国志》裴松之引注和其他书籍所采信。诸葛家族为当时名门高第,家族显赫,而韦昭是以当代人修当代史,因此对“诸葛”姓氏来源的把握应更为确切可信。由此看来,说诸葛亮姓葛是有道理的。因为诸葛亮的祖先姓“葛”,由于某种原因,后来才改姓了“诸葛”。
山东潍坊诸城的名字来历说法:说法一:境内有诸多古时县城,故名。说法二:境内有诸冯村(舜的出生地),诸城由此得名。诸葛亮先祖姓葛,居于诸城,后迁莒县为使后辈不忘故地,故在姓前加以诸字,这便是“诸葛”一姓的由来。这里因出土了世界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又被称为“龙城”。
诸葛(Zhūgě诸葛)姓源出另外有三说法:
诸葛姓氏出自葛姓所改,说法一:
葛氏原住诸县(今山东诸城),后因故迁移至阳都县(今山东临沂沂南县)居住。在此之前,阳都原有一支“葛”姓的家族,当时的人们受传统的宗族观念影响,为了便于将这支“葛”姓与诸县“葛”姓区别开来,就称其为“诸葛”(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家乡而改为“诸葛”),即诸县迁来的葛氏。之后,诸葛家族也慢慢接受了这种叫法,并自称起来。
诸葛姓氏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说法二:
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
诸葛姓氏出自封赐所改,说法三:
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陈胜还未称王时,葛婴率部队前往九江,在那里遇见了楚国的后裔襄疆,葛婴为求得正统,便拥襄疆为楚王。但随后便传来陈胜称王的消息,葛婴因一臣不能事二主,就把襄疆又杀了,并随即返回陈县拜见陈胜,并报告了这件事情。陈胜却因此怀恨在心,过后找了一个借口将葛婴斩杀。
但到了西汉文帝时,文帝为追录葛婴反抗暴秦的功劳,赐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侯,并世居于此。葛氏为感念文帝功德,遂将“葛”姓与地名合并改称“诸葛”。东汉时诸葛氏族由诸县迁至阳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