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专业群建设、技术开发、社会服务方面抓好“三个对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地方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助力“制造强国”战略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链的延伸交叉,跨领域、复合型工作种类越来越多,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发挥集聚效应。从这个方面看,专业群建设是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吻合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需要专业群建设站在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不断审视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学校构建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即每年一轮专业调整论证,“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突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专业布局。学校坚持“根植日照,深耕海洋”的办学定位,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以及日照市现代海洋、先进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域旅游、现代物流、绿色建筑等重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同构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了“十大专业群”。
二是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优化专业结构。遵循“逻辑结构合理、产业支撑有力、教学资源集聚”的专业群构建原则,调整优化群内专业结构,推进群内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发展,增强群内资源共享度,提升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资源融合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前,学校适应日照先进制造产业领域,打造了智能制造、汽车服务、软件技术、航空工程与管理等制造类专业群4个、相关专业21个。日照聚力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招引长城汽车,中兴汽车、日照海汇新能源汽车和现代汽车产业聚焦日照发展,我校优化重构了汽车服务专业群,突出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等方向,重点打造智能互联的专业特色。山东在日照布局建设精品钢铁基地,日钢和山钢两个特大型钢铁企业相继落地日照,校企共建冶金技术专业群,联合打造日照市先进钢铁制造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突出专业建设的先进性,实施专业升级。在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专业建设必须强调先进性,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做减法,在专业特色上做加法。年对接新版《专业目录》,升级智能钢铁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等4个传统专业;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日照市十大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新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汽车网联技术等6个新兴专业。
二、技术开发对接企业需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山东把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学校依托相关专业群搭建起集关键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有力带动了日照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立足人才培养,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校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环境工程5个海洋类专业。在专业方向上,重点向绿色水产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等方向发展,服务日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在建设成效上,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群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现代海洋渔业专业群立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主持建设国家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全国最高水平的教学和培训资源。在师资队伍上,拥有专业教师75人,其中包括“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1人;建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在人才培养上,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和“1+X”证书试点工作,每年向社会输送名毕业生,在沿黄渤海家养殖企业里,70%的技术骨干是我校毕业生。
二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服务提升全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水平。学校与日照开发区共建“生物技术产业学院”,携手10家企业协同育人,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园区的相互融合和深度合作。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海洋与渔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了山东省海洋与渔业职教集团,聚集整合政行企校余家单位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工作态势。积极引进整合知名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在资源共享、人员互聘、技术创新上协同发展,邀请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高勤峰教授指导专业建设,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师资培训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家级海洋甲壳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实验室交流访学。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学校依托现代海洋渔业专业群,联合行业企业,建设了山东省海洋甲壳类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应用微藻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协同创新平台,搭建起集关键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学校水产养殖专业定期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并持续坚持技术攻关,成功引领和推动日照市海湾扇贝育苗与养殖、大菱鲆育苗与养殖、半滑舌鳎和星斑川鲽育苗与养殖三次渔业养殖发展高潮,实现了从大宗养殖到名优品类高效拓展的转型升级。学校周庆新博士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团队开发了虾青素分子模式技术,提取纯度高于国际同行业水平2.5倍,技术工艺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获得12项专利技术。研发成果助推山东中惠和云南爱尔发等两家公司上市,帮助山东辰亚由传统水产品加工企业成功转型为海洋生物高科技企业。学校承担并完成了16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国家星火项目,30多项科研成果在沿海地区推广,参与了15个国家和省级海洋牧场的建设工作。
四是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学校依托优质海洋教育资源,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批准成为二级渔业船员培训机构,是全省地级市中唯一一家二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机构,每年培训从业人员余人次;与市场监管局共建日照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双方共建研发平台、共组技术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积极落实“扶智扶志”行动计划,在重庆黔江区培训并示范推广罗氏沼虾水产品养殖技术,开展常态化农业精英、农村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在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东虾西移志愿服务,帮助培育澳洲淡水龙虾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联合通威集团、海大集团等走出去渔业企业,与越南芽庄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海外人才培养训基地建设,为海外中方企业培训中国员工,并为企业本土化人才培训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与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职业院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东盟国家培养水产养殖等技术技能人才,输出中国标准,提供中国方案。
三、社会服务对接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高职院校大多具有鲜明的地方和行业属性,具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天然优势。学校发挥专业、人才、技术优势,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精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学校旅游、创意、建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深入莒县东莞镇赵家石河村实地考察,遵循“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产业筑基、文化塑魂的原则,潜心挖掘村落历史文化和人土风情,制定了《潍河源传统村落农文旅综合体总体规划》,保护传统村落,指导该村申报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秋千、请家堂),赵家石河村入选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和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是精心提供电商技术指导。学校成立了农村电商工作室,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为有需要的农村、农户开展一系列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电子商务专业师生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农副土特产销售难等问题,组建农村电商创业实践学生团队,主动与日照市闫庄镇、果庄镇、棋山镇、涛雒镇、巨峰镇、桑园镇等乡镇合作,从产业规划、电商培训、技能提升、产品销售、媒体宣传等多环节开展一系列服务工作,帮助农副产品信息上网、旅游资源线上推广、帮扶建立各类店铺97个,产值2亿元,扎根农村挖掘电商产品,扶持辅导电商销售店铺,搭建电商物流配送平台。
三是深度开展培训服务。学校先后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建省旅游人才培训、建筑特种工培训、交通行业特种工职业技能鉴定、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中心、退役军人技能技术培训等20个国家、省、市级培训考核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面向鲁东南地区渔业生产、建筑、交通运输、旅游、畜牧业等行业,常年承办国培、省培项目,农民工培训、渔业船员培训、下岗职工转岗再就业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年均培训余人次,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各类人才特别是面向农村、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服务国家战略,高职院校任重道远、大有作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为抓手,按照“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和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强力推进产教融合和校政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冀春鑫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