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农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民生福祉。年以来,莒县围绕打破城乡供水两元化壁垒,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规划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历经4年接续推进,已累计投资11.7亿元,共有个村、82万农村人口接入城乡供水管网,全县城乡供水“一张网”基本建成,初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一、变多网供水为一网惠民,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针对以前乡镇和单村多网供水存在的供水保障率不高、水质达标率低等问题,莒县从高标准规划入手,重构城乡供水格局,引领城乡供水由多网到一张网的转变。一是突出前瞻引领。针对城乡用水规模日趋增大的实际,我县按照适度超前、预留空间的原则,委托熟悉北方供水特点的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莒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专项规划》,规划投资18.03亿元,确立了“10年领先,20年不过时”的发展定位。二是突出规模支撑。坚持以大投入推动规模化发展,在北部以青峰岭水库为水源地建设一座日产15万吨净水厂,与日产10万吨的县城乡净水厂联网,形成日供水能力25万吨,实现大水源保障供水;依托2座水厂,通过铺设主支管道、更换老旧管道及增压供水等方式,形成“一张网”供水格局。三是突出数字赋能。规划投资1.6元开发建设“莒县智慧水务系统”,已安装信息远传水表35万块,用建后管护提供数字支撑。
二、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推动工程建设“协同化”。针对以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规模低,参与力量不足,推进解决问题困难,莒县立足工程建设面广、量大、线长的实际,建立了政府统筹、水利牵头、国企实施、部门配合的协同化落实机制。一是县政府统筹抓。县政府出台了《莒县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工作专班,统筹项目实施。二是部门协同抓。县政府依托城发集团自来水公司的资金、管理、技术、人员等优势,负责工程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及运营维护;县水利局负责整个工程监管和指导;自然资源部门、乡镇街道负责工程占地建设协调等工作。三是质量严格抓。在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质量监督体系的同时,县城发集团自来水公司成立专门的工程实施机构,以乡镇为单位整体实施,对重点管材统一采购、统一供料、统一安装,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二、变单一投入为多条腿走路,确保资金保障“多元化”。着眼于破解投资大的难题,莒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不断拓展投入渠道,实现由以前财政主导投入到多元化资金保障转变。一是盘活存量引导投入。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量资产进行评估,将评估后价值万元的固定资产划转至城发集团,壮大国有企业规模,共引导城发集团投入资金1.2亿元。二是整合项目助力。县水利局将贫困村饮水、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及后期移民扶持等项目资金整合到城乡一体工程建设中,助力项目建设,共整合资金万元。三是多元化融资。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靠社会资本干事,县城发集团通过政策性银行融资7.8亿元,到位资金6.8亿元;通过PPP方式融资1.1亿元、政府专项债券筹资0.44亿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三、变各自为战为统一监管,推动工程运营“专业化”。立足管好“一张网”,莒县创新线上、线下监管模式,逐步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管护由以乡镇为单元到统一管护、专业化运营转变。一是重塑体系抓管理。探索推行“1+1+N”管理机制,第一个“1”就是县水利局,负责对全县城乡供水工程及管护主体的日常监管、考核和指导;第二个“1”是县城发集团自来水公司管理到镇总表,设立4处维修服务部,负责全县供水工程主管网的日常维护;“N”就是每处乡镇街道成立1处供水服务中心,由城发集团和乡镇水利站双重管理,负责本区域供水工程的日常管护、水费收缴和对水管员的管理考核。二是借助信息化促管理。开发建设的“智慧水务系统”上线运营,通过厂区在线监测、管网在线监测、末端信息水表计量等系统,实现对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浊度、余氯、用户信息等的适时监控、检测,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预警提醒和预案处置能力。三是抓好考核强管理。县政府把工程建设和管理纳入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分值20分,重点对乡镇日常监管、水费收缴进行考核;各乡镇街道也将村集体自来水管理纳入镇域考核,并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服务站设立水费收缴窗口。四是落实“最后一米”管护责任。按照验收一个村、产权移交一个的原则,将工程及附属设施移交给乡镇和村,并签订工程完工移交表;村集体将水表产权移交到户,村与用水户签订产权移交与管护责任确认表,明确双方责权,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