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汶水注考略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pf.39.net/bdfyy/tslf/

○汶水

△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馀里,盖田氏之所造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及我师伐齐,入长城。《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我,伐长城者也。伏琛、晏谟并言:水出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

汶水,指今山东中部入潍之汶。《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朱虚:“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县东北入潍河。[1]

长城,此处指齐长城。齐长城是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防御设施。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县孝里乡广里村附近的黄河东岸,东经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沂水、莒县、五莲、诸城,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东徐山之北的于家河庄入海。历经13县(区),沿泰沂山婉蜒凡二千里。墙身或以石垒砌,或以土版筑,或两者兼用,就地取材,并无定规。墙身高矮宽窄,亦无定数。墙外侧往往有凸出墙外的“敌台”,内侧堆放御敌的擂石。在重要交通线所经之处设关隘,如东有穆陵关,西有青石关。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其说不一。据考,齐长城系由西而东逐步修成。最早修筑的是西端建于平原上的“钜防”,建筑年代约在春秋后期,主要是防御鲁与中原各国的入侵。东段建于战国时期,旨在防楚。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一条长城。它将泰山、鲁山、沂山等百数十个山峦连为一体,构成齐国南境的重要屏障,对于防御鲁、楚和中原各国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对泰沂山脉南北西侧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齐长城的修筑开了我国长城建筑的先河,在长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

临朐地方学者宫德杰认为齐长城穆陵关段主线的修筑时间约在战国中期,田氏代齐之后修筑。据《水经注·汶水》:“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临朐汉代称朱虚,“朱虚县泰山”。经考证,“朱虚县”位于今临朐县东南,其故城“朱虚故城”即今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朱虚故城址。朱虚故城址西距沂山仅30公里。汶水有多条,而特指出朱虚县的汶水即发源于沂山,流经汉代朱虚故城址的汶河。这里的“泰山”指的就是沂山,沂山自古有“东小泰山”或“东泰山”之称。齐长城的主线,即由沂山西麓的下龙湾、周家庄、水石屋顺山而上至沂山玉皇顶,从玉皇顶翻山,经沂山东麓的桲根腿村到达穆岭关。“西接岱山”当指泰山。[3]。

峿山,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六十里。亦作浯山。一名巨平山。《水经·汶水注》:“伏琛、晏谟并言:(汶)水出(朱虚)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4]

△北过其县东。

汶水自县东北迳郚城北,《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

郚城,郚城遗址位于安丘市红沙沟镇李家西郚村东米处,系新石器时代、商、西周、东周、汉遗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4米。暴露有灰坑。采集的龙山文化陶片以夹砂褐陶为主,泥质褐陶、灰陶次之,纹饰有划纹、弦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鼎、慧、盉、盆、罐。另采集有商代夹砂褐陶绳纹鬲足,西周夹砂灰陶绳纹鬲足,东周时期泥质灰陶豆、绳纹罐口,汉代铜鼎、镞、铁醮头及泥质灰陶缸口沿等。《安邱县志》载为春秋的纪邑,汉置郚城。《太平寰宇记》云:“古郚城即春秋所谓迁纪、邵、邢、郚。注云朱虚县东南郚城是也。汉为郚县,后魏于此置平昌郡,高齐天宝七年郡废,改为瑯琊县,隋大业二年改郚城县,末年废。”今地表已无城墙遗迹。[5]

又东北迳管宁冢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迳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冢,碑志存焉。汶水又东北迳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

邴原冢,邴原墓位于安丘市红沙沟镇李家赤埠村。邴原,字根矩,朱虚(临朐县东南)人。三国·魏时官五官将长史。封土已平毁,慕前原立一碑,年破坏,墓室尚存,曾发现画像石墓门。未作进一步清理,墓室结构不详。[6]

柴阜山,按其位于邴原冢(红沙沟镇李家赤埠村)西推析颇疑柴阜山与今安丘市李家赤埠村西南一带的石山子有关。而李家赤埠、赵家赤埠二村之村名渊源很可能亦与柴阜山有关。

管宁冢,按上述郦注所载,管宁冢应位于邴原冢(红沙沟镇李家赤埠村)西南一带。然今管宁墓位于安丘市管公镇河北管公村[7]。与郦注所述方位明显不符。

孙嵩墓,按“汶水又东北迳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则孙嵩墓应位于邴原冢(红沙沟镇李家赤埠村)东北一带。比对文物地图集此处最可能为孙嵩墓者应为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该墓位于安丘市凌河镇董家庄村,系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安丘县董家村北。年发现,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墓中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画像石墓之一。墓主姓名无考,应为当时的高官显贵。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构筑,由甬道和前、中、后三室以及一耳室、一侧室组成,长14米,宽7.91米。共用石料块,其中块刻有画像。墓中随葬品已被盗一空。墓内画像共60余幅,满布墓门和三个墓室,总面积达平方米以上。日月星象和伏羲女娲、雷公出行、仙禽神兽等神话题材的画像,散布于各室顶部和四壁上部。中室和后室是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狩猎等画像,以及传说中的刘道锡捞尉陀鼎等故事的画像。画像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凹面雕、阴线刻等不同技法,瑰丽多姿。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众多而奇异的神话人物和各种神兽,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俞伟超信立祥)

安丘画像石墓前室

摘自:考古学安丘画像石墓考古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3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