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莒县地处鲁东南,全县乡村小学在校生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61.76%。受学校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教育教学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近年来仍然比较突出。如何推动城乡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成为该县教育系统面临的新挑战。
作为全县教育的“领跑人”,莒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副书记、总督学焦广良认为:城乡教育要一体化发展,决不允许一所学校、一个学生掉队。
为此,莒县小学强化协作区建设,打破学校各自为战的壁垒,申报并创建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打造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县小学按区域建成7个教研协作区,协作区中以一所优质县直小学为首席学校。每个协作区通过不定时召开学校联席会议,建立活动轮值机制,制定出每学年的协作区活动方案,开展校长论坛、教研组长论坛、教师论坛,实行跟岗学习、结对帮扶,形成联管、联研、联评工作机制。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全环境育人,要全程推动。莒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认真梳理了学校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薄弱点,在地方课程改革上下功夫,组织县域内骨干教师编写了《小学德育课程指南》《幼小衔接指南》《劳动课程指南》等,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全环境育人,更要全方位发力。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立项了省教育教学课题“以协作教研助推县域内小学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立体化开展全环境育人工作;以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为发力点,莒县启动了“全环境育人乡村教育振兴”专项课题立项工作,99项课题引领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思考乡村教育振兴策略。
全环境育人,要做实全员育人。突出全环境育人关键点,抓实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据峤山镇中心小学校长张乃东介绍,协作区合作让该校青年教师有了快速成长的机会,近5年来,学校前往首席学校莒县一小跟岗的教师就有人次。莒县制定了乡村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建立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师徒结对、跟岗实践、行动改进等方式的综合开展,提升了教师队伍发展活力。今年10月,该县将村小青年教师纳入全县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坊培养序列,是该县教师培养的又一创新举措。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要想让所小学都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点燃各学校教研的‘发动机’。”莒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崔维友认为。在他看来,各校业务干部就是“发动机”上的“活塞”,他们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研效率的高低。
为此,该县创新了“业务干部(业务校长、教导主任等)体验式教研”,即采用“3次备课—2次讲课—3次研讨”的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模式。教研活动由教研员主持,全程不指定发言人,抽签决定各环节的主讲人,打破了“业务干部是观众,教师是演员”的传统教研方式,从备课到讲课、从评课到反思等,让业务干部真正“红红脸,冒冒汗”。已成长为日照名师的浮来二小教师于凤雪说:“刚开始很排斥这种模式,太折磨人了。经过几轮的亲身体验,感觉自己脱胎换骨了,现在盼望能抽到上台展示的机会。”
这种体验式教研,整体提升了全县业务干部的业务素养,更重要的是为协作区协作教研和学校校本教研提供了可行的教研范式,已在该县小学全面铺开。仅年,体验式教研就超场次。
如今,体验式教研、校际联合教研和教研员驻校教研,构成了立体式协作教研体系,助推了全环境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抱团发展,各美其美
真正实现协作区内部间的“抱团”,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县建立了捆绑评价制度,对协作区的考核突出组织机构、保障措施、交流共享、创新实践等方面,细化为13个二级指标、29项考核要点。“从学校的单兵作战到协作区抱团发展,协作区内发展动能得以进一步激活。”莒县小学教研室主任滕云认为。
“协作区的建设,让我们多了一些手足兄弟。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县五小校长鲍洪东如是说。
“协作区建设的最大亮点在于,教师由‘学校人’变成‘学区人’,”据焦广良介绍,“仅今年暑假,30名教师从县直学校来到乡镇,支教、顶岗教师人,保证了乡村校教研活动正常开展,优质师资合理流动促进了城乡教育进一步均衡。”
《中国教育报》年11月05日第3版
作者:通讯员崔维友滕云李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