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碁山镇庞庄村在古代有位大富翁,他的人

从日照市莒县城区出发,沿着国道、孟双线行驶,前后走大约六十里路,就可以来到碁山镇的庞庄村。

根据县志的记载,宋天圣年间庞氏立村,明代之后管氏、王氏相继迁入,而这也是村里的主要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庞庄村的管氏家族曾出过一位大富翁。他当年在莒州地界相当有名,《重修莒志》中专门记载过他的事迹。

根据史料的记载,庞庄管氏家族的原籍在海州,明初迁到莒县,先落脚于双凤山,后来才定居庞庄。经过好多代人的积累,到了明朝末年,这一家族已经拥有了相当数量的财富,尤其以族人管默最为典型。而这位管默,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大富翁。

管默,字足容,生活在明末清初。关于他的家产规模,县志有一个大概的数字描述,即八千多亩良田。这个规模虽然不算太夸张,但在莒州地界,已经算是数得着的了。

或许是因为靠土地致富而没有经商,管默身上没有太多的市侩气息,为人还是比较大方仗义。他曾经在饥荒年份捐出了八百多石(十升一斗,十斗一石)粮食,莒州知州为此还专门给予他旌表。在平时乡里乡亲向他借粮,他也一般很好说话。

而更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还在后面。明朝崇祯末年,清军曾数次入塞掠夺,有一次曾侵扰到莒州附近。

当时,在莒州东北方向有座山叫九条涧,管默的牧场就在那里。清军经过此处时,随军的一位不满十岁的“小王子”(旗人)迷路走散,后来被管默家的放牧人发现。由于语言不通,放牧人不敢擅自做主,就将小王子送到了管默家。

管默虽然也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来历,但隐约感觉其身份非同寻常,就对他礼遇有加,不仅有充足的衣食供应,还让他与自家子弟一起上学读书。

几年之后,清军入关,莒州成为其统治区域。忽然有一天,莒州方面接到了山东巡抚发来的公文,说当年有一位“王世子”在莒州走失,要求地方进行查找。

消息传到管默那里,他根据公文上的描述,猜测那位“王世子”很有可能就是自家收养的那位男孩。他本想上报此事,但转念一想,又担心清廷追究他私藏世子的罪责。于是,就没有上报。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位小王子在管默家里生活了多年,很多人都知道此事。后来,就有人向官府告发,朝廷就派人将小王子借走,同时把管默抓到了京城的大牢中。

无奈之下,管默只能破财消灾。他让人变卖田产,四处打点关系,这才暂时免于处罚。不过,他也并没有获得自由,一连四年都被关押。而在这期间,有一位姓王的仆人表现地忠心耿耿,始终在京城伺候管默。

四年后的一天,这位王姓仆人在街上行走,忽然遇到一位贵人的车驾。那位贵人看见王姓仆人,感觉十分眼熟,就问他:“你不是莒州的王某么?”

这时,王姓仆人也认出对方就是当年那位小王子。于是他抓住机会,声泪俱下地向其说明情况。贵人吃了一惊,当天就向朝廷奏明情况(管默当初不知其具体身份,并且十分礼遇他)。有了他的担保,第二天管默就被放了出来。

经过这一番折腾,管默家原有的八千多亩良田只剩下了不到一千亩。但即便如此,管默也不忘感恩。回到家乡之后,他拿出剩下田地中的将近一半(四百亩),用于酬谢王姓仆人的功劳。而管默自己的家人,就靠着余下的田地生活。

就财富规模来说,管氏家族虽然家道中落,但好在子孙们都很争气,通过读书上进,慢慢又恢复了一些。大体来说,在清代大部分时间里,管氏家族也都称得上是殷实人家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24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