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是我们小学必学的成语典故之一,主要讽刺一些人无由来的焦虑,徒增烦恼。
很多人也是将这件事当做一个笑话来看,就像是守株待兔的宋国樵夫,以及揠苗助长的宋国农民等等。
杞国作为一个实力弱小的前朝余孽(夏朝遗民分封地),被拿来编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杞人所忧虑的“天塌地陷”,的的确确可能是杞人的亲身经历。
杞国大迁徙
杞国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诸侯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是夏禹庶出后裔的分封地。
到了商汤灭夏之后,由于三恪制度和“灭国不绝祀”的人文主义传统,商汤将夏都王畿之地的夏朝遗民迁徙到杞国,继续维持大禹的祭祀。
或许是因为什么冲突,杞国封号曾经多次被商王收回,到了周武王灭商之时,杞国已经不复存在。
但同样是遵守“三恪制度”,周武王也需要封前三代君主的后裔作为诸侯王,以示对先贤的尊重。
图源网络
于是周武王就找到了夏禹后裔东楼公,再次将夏朝的姒姓遗民,分封到河南杞县附近,重建杞国,延续大禹的祭祀。
但河南中东部地区是个大平原,周边也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根本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不论是春秋小霸郑庄公,还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都在列强环伺之下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杞国这个被扶持起来的夏朝“吉祥物”就更不用说了。
在西周时期,宗法礼乐制度还健全的时候,杞国尚且能勉强保有自己的土地,但是自周幽王废长立幼,被犬戎攻破首都之后,整个周朝就走向礼崩乐坏的无尽深渊。
就连周王室自己的麦子被郑国割去都没能讨下好果子吃,其他实力弱小的诸侯国,也只能等待被吞并的命运了。
在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在位期间(公元前—公元前年),宋国(河南商丘附近)为满足领土扩张需求,最先就拿周边的小国开刀,杞国(河南开封杞县)就是宋朝嘴边最容易吃到的一块肥肉。
于是,在宋国和淮夷等军事力量的侵扰下,杞国贵族被迫东迁,暂时躲在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躲避灾祸,邾国就在宋国的东侧,鲁国东南。
而就是在杞国贵族在邾国避祸期间,发生了两件不寻常的事情,或许就是导致“杞人忧天”的直接原因。
地震和陨石
(鲁僖公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已卯,晦,震夷伯之庙。——《春秋》
公元前年农历九月的一天,夷伯的庙宇遭到了“震”。
这里的“震”其实是有争议的,最早的震就是指的雷击,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地震的含义,比如在《国语》中所记载的“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当中,震就是指的地震。
在寸字寸金的史书之上,只是记载一次普通的雷击,未免是有些大惊小怪,应当是庙宇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损伤或是坍塌,才值得这样花费文字记载。
图源网络
在鲁国所在的北方地区,农历九月份(公历10月)已经是秋高气爽,雷雨天气也并不常见,而一旦九月的雷雨天气往往会预示着干旱的到来。
而鲁国所在的鲁南地区,正好是处在郯庐地震带上,清朝的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地震的震中,就在春秋时期的郯国和莒国附近。
而当时杞国贵族避难所在的邾国,也是在郯庐地震带上,夹在郯国和莒国中间偏西的位置。
所以,原本在大平原区上千年都没见过地震的杞国王公们,在邾国避难期间,先是在夏天经历了日食,又在秋天经历了地震,对其心灵的冲击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灾难还没有就此结束。
公元年,发生日食和地震的第二年,鲁南和豫东的百姓再次见到了难得一见的天地异象,天降陨石。
陨石落在了河南商丘附近的宋国,北边的鲁国都有观测记录,与宋国距离相似的邾国,自然也是能看到这壮观的流星雨画面。
自杞国人逃离家园,跨越半个省份千里迢迢迁徙到邾国之后,又经历了日食、地震、陨石坠落等至少三次天灾之后,多灾多难的杞国人难免会对这个世界有着新的思考。
图源网络
当然,你也可能会问,同样是观测到了这些天地异象,为什么就单单杞国人有了思考,产生了“杞人忧天”的焦虑,别的诸侯国就没有呢?
夏人的太阳崇拜
在上古时期,各部落之间都有着自己的图腾标志,比黄帝出身的有熊氏部落就是熊,崇拜熊的力量,商朝的先祖吞玄鸟之卵而生,部落图腾就是玄鸟(燕子)。而大禹出身的夏人部落,其原始崇拜就是太阳。
这单从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夏禹和夏启时期的都城,阳翟、阳城、平阳都和太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夏禹也是颛顼高阳氏之后裔,被分封在高阳的颛顼,很可能本身就是在高阳活动的部落,有着太阳崇拜。
在夏启之后的历代夏王,也都将自己当做是“太阳的后裔”。夏朝历史中的最大危机,就是所谓的“后羿射日”。
夏启死后,儿子太康继位,但是太康的能力就非常一般,在爷爷和老爹打下来的基业上,自以为高枕无忧,整日纵情享乐。
这时,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后羿逐渐崛起,他不仅善于射箭,治国能力还十分优秀,深受百姓爱戴,并在夏人的拥护下发动了政变,夺取了夏朝的控制权,史称“太康失国”。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极有可能就是这个历史事件的隐晦表达,故事主体架构就是善于射箭的后羿射下了自诩为太阳的夏朝王室,夺权成功,让天下恢复太平。
至于十个太阳,很有可能就是构成夏人国家形态的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
其中,缯氏是少康复国之后才出现的封国,去掉缯氏和夏朝王室所代表的夏侯氏,正好是十个氏族部落。
后羿征战南北,平定姒姓诸侯的叛乱,但并没有就此称王,也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留了一个太阳”。
不论大羿射日是单独的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还是后羿夺权之战的演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都已经和“太康失国”事件逐渐融合了。
并且,后羿射日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杞国这个夏朝后裔流传下来的。
在巫蛊盛行的上古时期,人们无法解释这些奇怪天象,在左氏春秋当中就将这些天象联系到国君做错事上面。
即使是到了离我们最近的清朝,皇帝也还常常为天灾的发生而降下“罪己诏”,来请求上苍和黎民百姓的宽恕。
对其他统治者都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对于有着太阳崇拜的杞国人更是如此,在加上“后羿射日”的历史事件加成,接连发生的天地异象很有可能让他们大为惶恐。
颠沛流离的杞人
后羿射日,太康失国,是杞人遭遇的第一次打击,后来商汤灭夏,姒姓再次失去了统治地位。
若不是三恪制度的存在以及灭国不绝祀的传统,杞国人很可能早就被收做奴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即使是有着传统制度的保护,杞国人过的也并不舒坦。
司马迁《史记》记载“殷时或封或绝”,杞国的爵位有时候被收回,有时候又再次被分封,在强大的商王朝面前,杞国人也只能被动接受。
后来虽然再次被周武王分封,但由于实力的弱小,常常被别的诸侯国撵着跑,先是从杞县跑到邾国避难,后来又搬到新泰,再迁昌乐县,最后落地淳于,不久后被楚国彻底灭国。
结语
所以,杞人所担忧的天塌地陷,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真实发生的灾难事件,由于杞人对这种独特天象的重视,所以口口相传流传到了后世,被列子及其门人所记录。
但他们可能并不了解杞人所忧虑的真正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苦难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列子和其弟子在收录这则故事之时,也是只观其表,以批判的态度去批评杞人的消极态度,讽刺意味溢于言表。
他们哪知道,杞国人的担忧,是长期颠沛流离之下对自身安危的担忧,是小国夹在大国夹缝之间的毫无尊严可言,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亡国灭种之灾。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杞国人的一生中可能都是在忧患当中度过的,弱小的国家在乱世当中也不可能会有安乐的奢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有强大自己,让自己成为“列强”,才能保住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