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左涛大学毕业在国企干了5年后“下海”,涉足证券、IT、典当和酒店业,个人资产已达数千万。经上网查询,他得知,芦笋是药食兼用的世界名菜,在西方国家素有“蔬菜之王”的美称。19世纪末引进我国,因市场售价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少,武汉的芦笋市场还是空白。
作为鏖战商海多年的熟手,左涛在下决心转身投入农业前,先出门考察去了。年2月,左涛前往当时中国种植芦笋比较成熟的山东省莒县、曹县和山西省清徐市等地考察,对这被称之为“世界蔬菜之王”的芦笋有了进一步了解。
考察归来,这位千万富豪恋上了芦笋。但公司董事会上,左涛遭到包括自己兄弟左松在内的合伙投资人的一致“炮轰”。大家的理由非常清楚IT、典当、酒店等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为什么“移情别恋”非要跑到农村去“玩”芦笋呢?
左松说:“我们炮轰了他,但是对他的决定没有起到什么影响。”左涛在董事会上给大家算了笔账---芦笋是一年定植,14~16年受益,有‘食品黄金’之称,市场‘含金量’自然不俗,“应该倾全部财力在黄陂打造芦笋基地。”“当时,我们黄陂区政府刚好及时向左涛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在黄陂安营扎寨。这可能是促使他下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黄陂区农业局王和平局长受访时笑称。
年4月,注资万元的武汉新辰食品有限公司在黄陂正式成立。同年5月,新辰公司投资万在黄陂区蔡店乡桃花村建起了亩芦笋种植示范基地。
基地创立初期,黄陂本土芦笋收获的数量非常少,且时有时无,难以形成消费链条,影响武汉市场对芦笋的正常需求。
“市场培育是个艰难的过程,无货源就等于无法稳定市场,也就无法掌控有效的市场信息。为了‘补缺’,我就和司机轮流驾大货车前往山东、山西、江苏等地批量采购芦笋,以弥补、培育武汉市场,形成稳定的货源供应链。”左涛回忆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时仍津津乐道。左涛首先盯上的市场是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武泰闸蔬菜批发市场及部分大酒店。
年4月,当时“非典”闹得很凶,这对每周必须跑趟外省采购芦笋的左涛来说压力特别大,一趟单程,大货车要跑30多个小时,沿途还常遇到防疫检测站。由于芦笋是新鲜蔬菜,到了当地要马不停蹄到各家各户收购,并马上集中冷藏至少5个小时后,再打包上车,日夜兼程往武汉方向赶。“我算是补了一课,芦笋拉回后,要迅速送到各蔬菜批发市场和酒店代销,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找人结账。我还充当搬运工、与菜贩子或厨房小工直接打交道……说句实话,我当时的心理反差特别的大,但有种精神在激励着我,权当是种体验吧。”左涛笑称。
这一干就是一年时间。“菜贩子”左涛终于取得了不少的“真经”---其一,武汉市场需求量大,坚定了发展芦笋产业的信心;其二,狠抓黄陂芦笋基地建设是公司发展之根本。
市场的反应巩固了左涛的信心,4年,新辰公司将芦笋规模扩至千亩,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与左涛一起开始“种芦笋”的新辰公司的总经理陈华兵感叹地说,“要农户跟着我们一起干不容易呀,老百姓不见实惠是不会干的,我们向农户下订单,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对首次收获的种植户,购价不低于3.6元/公斤,次年不低于3元/公斤,让农民看到希望。”
很快,公司的“千亩效应”引来了“群凤筑巢”效应。当年,蔡店乡桃花村、双河村等多个乡镇农户种笋面积过万亩。7年每亩地净收近万元,成为黄陂小型创富的典型案例。吴清华说:“以前10亩田地种稻谷等传统作物,年收入总共不过万元。”
8年,黄陂芦笋产业化明显提速,种植进入“大户时代”,吸引了地产商等老板,像黄陂坤润公司冯勇军、王汉平等10多名大户,他们种植面积均过千亩。据悉,看到农民种笋的热情高涨,黄陂区政府已把种笋项目列为区“十一五”重点产业调整规划。
芦笋种植产业上了规模,在大家都忙着种芦笋时,左涛又盯上了芦笋加工产业。5年,新辰公司投资0多万在武湖征地50亩,建芦笋及蔬菜加工厂,将芦笋做成速冻产品,除少量供应武汉本土酒店超市外,几乎全部销往海外。
随着芦笋基地井喷式发展,新鲜芦笋大量上市,为了提升新鲜芦笋附加值,芦笋深加工摆上了左涛的议事日程。经与合伙人商量,他们决定投入万元,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湖北农科院等院校专家合作,联合研发芦笋深加工产品---芦笋胶囊、芦笋冲剂、纯芦笋茶,芦笋绿茶等一系列芦笋深加工产品。
这时的左涛,俨然已是黄陂芦笋产业的领军人物,他要拥有与市场相抗衡的自主品牌“汇龙源”牌系列芦笋深加工产品及“黄陂芦笋”相继注册成功。随后,他又顺势扩张,与美国摩根投资公司、武汉光谷创投等多家风投公司接触,欲融资做强做大黄陂芦笋产业。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