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广泛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诀》表明,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到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直到冬至、小寒、大寒,一个个节气不仅串起一年四季变换,准确反映了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日地关系,使人从中认知一年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而且以深沉的自然与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在农耕、习俗和人文等方面大大丰富了日照地域文化,使之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顺天应时的智慧随着节气习俗而传承不息。正如人言:“从指导生产的农事指南,到体现环保理念的生活方案,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从未断开与当下的连接。”“二十四节气是农谚物候,是岁时土俗,交织了历史的怀想,充盈着文化的馨香,既是家居日常又是诗和远方。”这份灿烂而美丽的文化遗产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凝聚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二十四节气与日照农耕
“天地节而四时成”。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人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总结出来的指导农事的气象历法,也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早在先秦,先民就确定“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并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形成“四时八节”,到汉代又对应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位置,确立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每个三候,每候五天,共七十二候,例如雨水三候是“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立夏三候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典型节气之一,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等等,这种“观象授时”的时间文化体系,使农事与节气构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时间,从根本上影响了物质生产与人文关怀。这对生活在“鱼盐利饶”之地的日照人来说,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春夏轮替,四时合序。《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王治篇》也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事,故五谷不绝,而民有余食也。”这就是说,四时循环、气候变迁、节气往复,是天地有节的外在体现,也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遵循,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农业丰收。二十四节气及其七十二候作为古代科学精神的结晶,其节气命名就是自然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古人之所以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就是因为这两天昼夜等长,是二十四节气的原始坐标。而节气称“气”,又是天气、气候之意,表示一年四季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日照古属青州。《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就是说,尧帝命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制定历法,羲仲被派到青州嵎夷居住以观察物候测定春分,日照天台山下尧王城遗址就是其“宅嵎夷,曰暘谷”,为制定华夏历法作出巨大贡献之地。《日照考古录》亦载,日照地区原始农业在新石器时期就较为发达。在以莒县盆地为中心的沭河中游和周围地区,以及源于五莲山脉的小型河流冲积平原上,农业生产遗址非常多。尧王城遗址、两城镇遗址还发现碳化稻米、小麦、野大豆、粟、黍等。《莒文化大典》也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日云山”陶文,被认为是最古的历法,证实莒地先民在大汶口文化前就发现和运用农时节气。莒城东部的屋楼崮,作为《史记》所称“四时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瑯琊诸山之一,又是“山头纪历”测日点,以此测定春分、秋分,使原始观天象纪历之法始兴于莒地。同时,日照先民最早纪历是以“日”“月”一升一落一天来确定四时变化,五莲丹土遗址出土的“玉璇玑”,就表明先民在龙山文化时期就由“山头历法”转入观测天象。学者认为:“玉璇玑作为古代预测天文的仪器,为以后发明天象历法打下了基础。日照是最早发明我国天文历法的地区之一,日照先民对天文历法的贡献非常卓越。”这是因为,有了精准的观象授时,就有了精确的播种;有了精确的播种,就有了农业的发达;有了农业的发达,就有了足够的粮食;有了足够的粮食,就有了增长的人口;有了增长的人口,就有了人文的兴盛,文明的发达。也可以说,二十四节气让天、地、人、物的关系人格化、审美化,也让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有了可感可亲的烟火气。
二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节奏与大自然节律同步,决定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直接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成为掌握农事季节的可靠依据。这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的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日照民间流传的“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春虫叫,春分地皮干”、“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二月清明老了花,三月清明不见花”、“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过了夏至一天短一把,过了冬至一天长一葱”、“夏至当日归”、“小暑不算热,大暑到伏天”、“白露夜秋风,一夜更比一夜冷”。日照还有依据立冬的阴晴预测今冬和来年天气情况的惯例,“立冬阴,一冬温;立冬晴,一冬凌”“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春少晴”“冬至十八天,夏至当日回”“冬至阴,一冬温;冬至晴,一冬凌(冰凌)”“小雪地封严”“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雪打灯官,雨淋秋千”等天文与时令谚语,也都说明二十四节气标示的气候变化,一直是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蔺洪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