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完的回家路我的春运史万卷经典

从年1月28日起,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戏开启。据查,“春运”一词最早要追溯到年。那一年,铁道部首次明确,“春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当年的客流记录如下:日均客流为73万人次,高峰客流90万人次,总量为万人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个安土重迁的民族,逐渐改变习性,人员流动性不断增长,春节和长途奔波联系在了一起。年春运总人数突破1亿人次,年突破5亿人次,年突破10亿,年突破20亿,年突破30亿,年达到29.8亿人次。“春运”这个词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年12月18日,新华社电讯稿第一次用了“春运”的字样。春运四十年,形成地球一大景观,也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新年俗。——当然,春运也和我记忆中的每一个春节相关。可以说,“无春运,不春节”!一、父亲的“春运”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当兵,把我托付给爷爷奶奶,在老家的村里生活、读书。在村里过年,印象中就是放鞭炮、吃东西,老老少少、团团伙伙聚在一起,拜年、磕头,但都不出村。上初中时,父亲复员回县城工作,一家人在县城生活,春节就和回老家联系在一起了。每年春节前,父亲务必收拾出一堆东西,带着一家人,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早逝)。从县城到我老家,有50里地,坐公交车很不方便。每到春节,父亲就到处打听,找朋友的顺风车搭车回老家。既然是顺风车,自然有什么车算什么车。有一年,我们回家搭乘的是某个单位的大头车,驾驶室两排座,我坐在驾驶室的后排。不知为什么我就晕车了,走到半路,憋不住突然就直直向前吐出来。前面一位先生,穿着一件崭新的呢子大衣,被我吐了一背。父亲连忙道歉。那哥们儿也是搭车的,没法生气,只好解嘲说,幸好这不是去相亲。后来,父亲的单位有了汽车。那时公车使用管理不严格。每到年关,公车轮流送单位的人回老家,也算是单位的一个福利。一到过年,单位的司机是最忙碌的。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老家,是父亲坚不可摧的习惯。准备的物品也越来越丰富,起初只是给爷爷奶奶姥姥准备礼物,后来送礼的范围也扩展到父母的弟弟妹妹们——父母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都是老大。随着父亲年纪增长,节前回老家越来越成为负担,子女们都劝他不要奔波了。特别老一辈的亲人先后离开后,回老家就没有那么大的必要了。但父亲仍然一直坚持回老家,看望他的兄弟姐妹们——他们也都逐渐老去。坚持久了,我们也只能听之任之。好在现在各家都有汽车,回老家也不用搭车了。自己的车,东西随便装,父亲回家带的东西也越多了。最初回老家,就是一个箱子。现在回老家,兄弟姐妹们一家两三箱。每逢佳节备思亲。随着我们的年龄渐长,越来越理解父亲的回家情结。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其中之一,而“王天下”不算在其中的。父亲自然不懂什么孟子,但天性孝悌。一生在仕途上无所追求,最大乐趣就是兄弟姐妹们和和睦睦。老一辈的人们都已被岁月带走,剩下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所以,还有什么比回家和他们团聚更重要的事呢?二、我的回家路严格来说,父亲回老家,不出县,还算不上春运,所以打上引号。我是工作、成家后又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求学,自然也就开始了我的春运之旅。上学期间有寒假,每年早早就回家了,而且每次回家都是学校统一订票,不麻烦。只是学校统一买的火车票,一般都是硬座(后来才知道也可以买卧铺)。有直达县城的火车,晚上发车,次日中午到达。在硬座上坐一晚上,前半夜还好,后半夜最是难熬。靠窗有小桌子,趴着睡一觉还可以,最怕的是中间位置,一晚上下来,脖子像不归自己管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回家,反倒不是春节,而是第一学期的国庆假期。我凭学生证买了半价票,在检票进站时,检票员把我拉到一边,让我补全票。因为那天是9月30日,还不到国庆假期,不能享受半价。但是,当时我恰巧没有带零钱。在进站口,举目无亲,求告无门,看着别人潮水般涌进车站,心急如焚。在那里呆立一阵子,又跟检票员苦苦哀求。最后检票员看我确实没有钱,就把我放行了。回到家乡,出了火车站,见到孩子,居然忍不住抱住孩子委屈地哭起来。其实,不过离家才一个月而已。每次回老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火车站那乌央乌央黑压压的人群,经常担心以后全家搬来北京后,如何回家。结束求学生涯后,我一家三口迁居北京,开始了春运历程。所幸的是,我家已经有了一辆小型的雪佛兰spark小汽车。车虽小,足以载着一家三口和满满当当的物品,来回多公里,免去在春运期间的火车站的拥挤之苦。但每次开车回家,都是一场考验。两个大人轮流开,天气晴朗还好。遇到雨雪日子,就凶险无比。最坎坷的一次,是年那次回家。路还不是很熟,加上当天天气不好,可以说险象环生:早上起来,北京就开始小雨夹雪。我看不到太阳就没有方向感,沿京沪高速南下,在泗村站转弯时,误上京津塘高速。看地图,似乎可以达到另一条高速(长深+荣乌)继续南下。于是一路奔跑,到达京津塘高速终点,才发现那条高速的天津到黄骅路段,因扩建封闭。傻眼了,只好原路折回,在大雪中穿过天津,在王家坨镇回到京沪高速。过了济南,雪没有了,雨大起来。在济南至泰安段,两侧车道都发生了车祸,在路上堵了两个多小时,从大雨滂沱直到雨过天晴。从京沪高速上到日东高速,在莒县下高速,又早下了一站,走了一段乡村路又返回高速。过了沭河,已经是晚上8、9点了。这时又起了大雾。只好开着车,眼巴巴地看着路,慢慢地在大雾中挪行,直到凌晨2点多才回到家。这是最为艰苦的一次开车。后来,摇到北京号牌,换了一辆大一点的车,路况也熟悉了,回家的路顺畅许多。但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不想开车了。现在想想,那时候也是无知者无畏,那么一辆小破车,居然敢开着跑那么远的长途。前年,我换了大一点的房子,又做了阑尾炎手术,不想回家。于是就请父母到我这里来过年。没想到母亲换了新地方,很不太适应,一个春医院,声称以后再也不来我家过年了。弹指一挥间,以北京为起点的春节回家路,快20年了!一直到去年为止,我还没有一个春节不是和父母在一起过的。三、今年春节不回家这两年春节,因为新冠疫情,有些不太一样。年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当时我们还在回家的路上,23日还在济南亲戚家住了一宿。疫情很严重,但老家人们浑然不觉。我们都担心父母那一辈人控制不住,还要东走西串拜年。幸好新闻联播在除夕夜发出倡议,居然令行禁止,没有了往年的熙熙攘攘的拜年人群。我们本来打算在家呆到大年初三的,因为担心北京也会封城,初二就提前赶回来。母亲非常遗憾,看着我们车开动,自己抹眼泪。年的春运,因为新冠疫情的干扰,返程人数降低,所以总人数大大降低。我的堂妹回家探亲,因为学校封禁,到四月份才回京。今年改行做老师,时间相对充裕些,本想一放寒假就回一趟老家的。但拖拖拉拉,一直没来得及成行,疫情先又紧张起来了。想起钟南山曾经预言的冬季会有一波反复,真是佩服,专家就是专家!国庆节那么大人群流动都没有惹事,大家都放松了,没想到冬天了,就真的是病毒的“好日子”了!不过总体来说,因为去年一年的战疫锻炼,我们对待这种局部发作的疫情有了成熟的应对措施,不慌!今年的春运估计规模还会下降。全国各地都对外来人员如临大敌,地方政令频出,反正就一个意思:春节最好不要回老家。北京也发话:回老家可以,再回来就很麻烦。既然这样,就不要给家乡添乱了!毕竟现在有手机有视频,能看能听,何必急于线下见面呢!今年春节不回家,这将是我第一次不和父母一起过春节。有些遗憾。相信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又可以自由放飞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1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