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7.: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山东卷莒县篇
“莒”为地名,始于夏朝,称之为莒州,殷商时期为莒方国。西周灭商后,被周王室封为莒子国。史不绝书的“莒”字承载了莒县遥远的记忆与历史的回响。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齐桓公问鲍叔牙为何不向他敬酒。鲍举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提醒桓公毋忘在莒时的艰难岁月。桓公听后表示,决不忘鲍叔牙的忠言。最终他在鲍叔牙、管仲等人的精心辅佐下,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毋忘在莒”的故事影响了莒地的文化人格和精神恪守,几千年来,任凭岁月变迁,自强不息的莒县人内心始终笃定从容,秉承着不忘初心的文化传统。
陵阳河遗址:清晰的东夷文明样本
年夏,莒县连降暴雨,莒县文物工作者在陵阳乡采集到一些石器、陶器。年,又在此发现了三个造型奇特的大口尊,上面的图案符号,似乎隐含着丰富而重要的远古文化信息。
专家们确认,大口尊上的这个“旦”字是早期大汶口文化的文字,属于图像文字,比甲骨文早一千五百余年。它的出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重要的实物证明。
专家们推断,这个上部像太阳,中部像云气,下部像山峰的“旦”字,来自先民对大自然的观察。
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陵阳河遗址共发现八种类型,二十余个单字,这些都是无比宝贵的实物资料和思想资源。
年,山东省博物馆和莒县文物管理所对陵阳河遗址展开联合发掘,考古人员共清理墓葬45座,出土随葬品二千八百余件。
牛角形陶号是大汶口文化遗存中的一件特殊器物,它是召集族人统一行动、发号施令的器具,用于狩猎、生产或战争。这表明,莒地先民早在五千多年前,就由野蛮蒙昧的时代向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迈进。
天下银杏第一树
浮来峰脚下有一座宝相庄严的古刹,名为定林寺,卧龙泉就在其中。定林寺,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晚年遁迹之地,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进入定林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这棵银杏树高约26.7米、树干粗约15.7米,占地六百多平方米。这棵“天下银杏第一树”,根据官方测定,树龄近四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之一。
全羊汤香飘四溢
“莒县全羊汤”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能够名扬天下,据说和清朝吏部尚书刘墉有着很大关系。
相传,刘墉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山东时,听闻莒县全羊汤有“汤中一品、杏林灵芝”的美誉,便前往品尝。吃过后齿颊生香大为赞赏,借机在“千叟宴”上向乾隆帝推荐,并得到御批。自此,莒县全羊汤引得全国各地食客纷至沓来。
除了可口的小菜,外酥内软的莒县大饼绝对是莒县全羊汤的最佳主食搭配。
周姑戏悦耳动听过门笺祈福迎祥
“周姑戏”是源于莒县村落的传统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和韵味,历史上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周姑戏,也叫“拉魂腔”、“肘鼓子戏”。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旦角的徵调温和缠绵,生行的宫调明快刚劲,悦耳动听。
周姑戏传承至今,虽有所发展,但传授方式多以口口相传为主,基本保留了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原貌,传承至今,仅存有《四大京》《张郎休妻》等四十余个传统剧目。
春节贴过门笺是莒县流传久远的古老风俗,五颜六色的过门笺刻上各种吉祥的图案,喜庆祥和的过年气氛弥漫在莒县的家家户户。
过门笺,是一种民间剪纸艺术。莒县俗语说,“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过门笺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希冀。
于红,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莒县过门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于红的父亲于永胜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莒县过门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受过专业美术敎育的于红,从父亲那儿学到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过门笺的制作中,她创作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毋忘在莒》《莒州外八景》等,不再拘泥于春节张贴,而是成为莒县倍受青睐的文创产品。
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富硒茶回味甘醇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莒县地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尤其是山清水秀、云蒸雾绕的沿海山区,适合种植茶叶,于年拉开了“南茶北引”的序幕。
从无到有,莒县绿茶现在已经发展有三十多平方千米的茶园,还研制出江北独有的富硒茶。由于这里气候四季分明,所产茶叶汤色黄绿明亮、回味甘醇、耐冲泡,被誉为“中国绿茶新贵”。
作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莒县东莞镇的赵家石河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落依古石河而建,旧时居住村民就地取石垒砌住房,是鲁东南罕见的石头村落。村中的石板路蜿蜒迂回,曲径通幽,石壁、石墙顺势而建,石碾、石磨相映成趣,古宅、古桥古朴典雅,依老石头房建设乡村记忆馆十余套,别具一格。
此外,随着现代农业、生物化工、装备制造、临港经济等产业的全面布局,莒县正以执着求索的担当意识和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描绘着流光溢彩的未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