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礼创办莒州宾兴公赀事述

城阳书院(民国旧照片)

《重修莒志》所载周秉礼《创办莒州宾兴公赀记》

□刘树江

莒地素有崇文重教之风尚,又“接邹鲁之乡,近圣贤之居”,深得儒学文化之浸润,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曾子讲堂、卜子书院。良风熏染,世代滋养,莒地文化昌盛,人才蔚起。民国《重修莒志》记载:“莒之文运,肇于邹鲁,其后贤士蔚起,一盛于汉,再盛于晋,极盛于明。”至清代,莒州修学宫,办义学、建书院、修考棚,选贤育才,促进了莒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其中,莒州知州周秉礼创办“宾兴公赀”资助乡试士子之举,更是莒地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至今为人称颂。

周秉礼(生卒年月不详),字琴珊,清代湖北汉阳人。《重修莒志》卷七《职官表》载:“周秉礼,光绪五年(年)四月初六补授莒州知州。”周秉礼仁爱慈和,聪明敏捷。到任后,首先按照朱子社仓流传下来的办法,对莒地社仓积粮办法进行改进,积粟多石,分别储放在城乡,以备荒年之需,接下来又上报文书减赋轻税。当时莒地民众贫困,但赋税却很重,周秉礼代百姓向上一级官府申请,据实核查减免,巡抚陈士杰读到周秉礼的文书后非常赞许,说这是造福百姓功德无量的事。

周秉礼精于案情审理。当时莒州有一桩抢劫案久未破获,于是悬赏重金奖破案有功者。忽然一天捕役来报抓获3个盗贼,供认巨盗之案是他们所为。周秉礼却对此产生了怀疑,仔细一看那几个人身上有伤痕,经过仔细盘问,原来是捕役为了获取重赏,用私刑拷逼游民让他们伪装盗贼。周秉礼对他们进行教育后释放,并严肃处理办案捕役。周秉礼对所有案件总是反复审问分析,从不刑讯逼供,所以周秉礼在莒期间,几乎没有冤案。

周秉礼治莒善政颇多,在发展经济、维护地方稳定的同时,注重兴文教化,大力发展莒地教育,创设了“莒州宾兴公赀”。清代莒州历经壬午兵燹、康熙地震、水灾疫情等严重自然灾害,一度邑里萧条人才寥落。莒州的读书人中,有不少是贫困人家子弟,需要到各处考试时,常常因为缺少资金而备受困扰,甚至不能成行,因此埋没了不少人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周秉礼创办“莒州宾兴公赀”,帮助莒州读书人到各处参加考试。他自捐俸禄,倡捐筹集贯为基金,发商生息,作为学子赴试之资,并订立章程,设立监督及具体执行人,以期长久执行。这项制度从光绪乙酉科(年)开始执行,每年余下的钱作为乡试学子的试卷费用。民国《重修莒志》卷三“大事记”载:“(光绪)十一年,创办宾兴公赀,计捐赀六千缗,发商生息,自乙酉科始。”

民国《重修莒志》卷二十九“宾兴(小试卷资付)”,详细记载了相关事由及章程:“光绪十一年,知州周秉礼创办宾兴卷价,约州人士妥议章程,刊刻颁示,并勒石以记之。”

章程主要有十一条,概要如下:一是事期永久。“莒邑二百余年,向无此举,兹既会同学官等,煞费苦心,办理就绪。通禀各大宪立案,一切地方公事,概不挪借此款。”二是基金利用。“原本京钱六千贯,发商生息……所得之利,于次年即著各商续领生息,勿令钱文空旷。”三是收支管理。“此项经费收支出入,归绅耆经理,报官稽核。择定众所信服、诚实办事之绅董八人,轮流管理,以三年为度,每次举董事二人,四人分管。”所有收支钱项账目,公同核算,榜示通衢,并录底账,送州存案。四是发放办法。每次考试,都照取准案列名次,在省凭投卷票,按名分发。五是杜绝冒领滥领之弊。每届乡试,先由州谕饬(官府行文告诫)经营宾兴绅士,视息钱多少,买上好成色之银,按名平准包封带赴省垣,由司宾兴绅董,按照卷票,择地发放。给发宾兴绅董,每届择用二人。六是随时酌添。乙酉科所发宾兴,每人京钱四千,以后“俟赢余日多”,“俱随时酌添,即举人公车之费,将来亦可酌量匀给”。七是遗剩银两处理。在州报名应试士子,因故未能去省应试,遗剩银两按名按数原封缴回。八是先禀后取。“莒州童试士子,近年类近千人”,“余利已不敷用,力不能包全场卷价”,“至临考试礼房需用办卷钱文,饬令于将考之先,具禀请示,酌由商息钱文内提用”。九是资助范围。此项钱文,“现只包州府院试头场卷价,俟生息加多”,或再多包。十是专款专用。“此款原为培植学校而设,不惟绅耆勿得觊觎,即官有地方公事,亦不许稍有挪用。”十一是捐资鼓励办法。“此项捐输姓氏台衔,刊刻成册,散给公阅,俾藏一本,以示观感而资鼓励……随后有乐输宾兴卷价钱文者,自宜陆续补刊……倘年用尚有不足,由官绅捐资补助,不得于成本挪动,致有亏缺”。

最后写道:以上各条,权就意见所及者,公同商筹,多有不详不尽,准地方绅士,随时斟酌,期于公事有济,于损项加多,庶互证详参,归于至当。

对于此事,周秉礼专门写下《创办莒州宾兴公赀记》,表达此举的经过和目的:

国家三年大比,宾兴贤能、士子怀抱利器者,争自濯磨,计日以待。譬若家夫,虽丰歉不同,其庤钱镈以俟秋成则一。然每当大比期至,惟省会所属各学,至常数百人,稍远者率一二百人而已耳。而远者更加少焉。何者?舟车之费繁,旅食之用钜,而无力者不能至也。莒去济南省会六百里而强,又取道于泰岱之麓,山路崎岖,往返费用,恒倍他处,且境内多瘠田,丰饶者少,士子无佽助而能自充腰橐者盖寡,故其间能文之士,虽颇雄视诸州,而历届赴乡举者,不过数十人而止,盖进取之不易,而寒畯之可悯如此。然则筹公款以资金宾兴之用,事当创举。舍守土者其将奚责?余因先捐廉俸一千缗以为倡,又宾兴好义急功者数辈,以风厉莒人。莒人亦知盛典不可以久旷,而刺史扶植士类之意可为尚也。展转劝输,合前项共得京蚨六千缗。爰与州绅妥议,厘订章程,为久计。自光绪乙酉科经始。计每次兴,需钱若干,余则以为童试买卷之资。自是以来,弦诵大作,赴省试者日众,掇巍科登清要者相属也。都人士争走相告,以为刺史力。嗟乎,刺史何力哉,传曰:民之所欲,因而与之,民之所恶,因而去之。又曰:凡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味此两言,是则可为莒人告尔。已迁志其崖略于此。以谂后之来守兹土者,而因以莒人托焉。

文中可见周秉礼对此事的重视与期待,后来周秉礼在《重修考棚碑记》中,又一次记载了此事:莒称巨治,素著文明,秉礼莅任以来,先以宾兴卷价谋之绅耆,培植士林,计数年倡捐卷价,只用余利,不动原本,已通禀各上宪,地方一切公事,概不挪借此款,并刻示章程,公存以期久远。

莒州原来以城阳书院作为考棚,因房舍狭窄,设备不全,应考者需自带几案,又无房屋以蔽风雨。为改变这一状况,周秉礼带头捐款,筹集资金三千贯,于清光绪十三年(年)重修城阳书院,拓建考棚,设造桌椅,改善学习环境,使书院条件大为改观,读书人为此非常高兴,更加感激周秉礼。民国《重修莒志》卷三《大事记》载:“(光绪)十三年,知州周秉礼重修城阳书院,拓建考棚。”周秉礼为此专门撰写《重修考棚碑记》以记此事,并刊石立于书院之中。

周秉礼创设“莒州宾兴公赀”,拓修书院考棚,对莒地文化教育以至道德建设影响巨大,促进了莒地人才发展,弘扬了社会传统美德。周秉礼此举不仅推动了读书好学的社会风气,极大调动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促进了莒地人才的发展,同时,对莒地的道德建设、价值观念等亦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弘扬了社会助学、奖掖后进、扶贫济困、解难助人的传统美德。据周秉礼所记,“宾兴公赀”制度实施以来,人们奔走相告,“弦诵大作,赴省试者日众,掇巍科登清要者相属也”。

此举创立了公资助学的良好制度,并得到了长期实施。《重修莒志》所载财政记录迄于民国二十四年(年),说明这一款项一直在发挥作用,助推莒地学子成长成才。

周秉礼创设“莒州宾兴公赀”,亦助推了崇文重教风尚。对于创建公赀重修考棚等盛举,周秉礼谦称“司牧者不必居为功,深望劝其盛也”。此后世莒地助学、办学之风长盛不衰,众多莒地名人参与其中,当与周秉礼之举有一定关系。

莒县知事周仁寿,尊师重教,重视兴办学校,民国二年(年)首创崇德女学,成为莒地民女入学的开端,为办女学,曾劝长女倾奁千元捐于教育,又创办了初级中学、高等小学多处学校,并经常到学校做督导、做杂务。莒地庄氏家族族长庄余珍,曾创办莒州第一所私立中学——朱陈店中学。莒地名人单玉衡曾变卖田产用自家住宅办起小学,并在吉林省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学贯中西的莒地名人庄陔兰,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编修、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亦于年应孔府之邀,去曲阜任孔子77代孙孔德成汉文教师,留居孔府10年之久,故后葬于孔府园林。管氏名人管廷鹗,在读礼家居期间,亦曾孜孜不倦教化他人。其他名人助教、授业之事更是数不胜数,莒地社会教育也颇有建树。

周秉礼此举赢得了当时及后世的尊敬。《重修莒志》卷三十《教育·学校》中,修撰者言及莒地幅员辽阔,村镇众多,亟待受教育之人众多,谈及教育现状,满怀希冀出现众多如周秉礼一样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之人:“莒邑在昔乡会试有宾兴,小试有卷费,前贤遗风,去今非远,人情好善,俦不相同,深冀邦人君子,师其意而扩充之,立一定之规模,历久远而不替,将见人才蔚起。”表达了对周秉礼宾兴之举的赞叹与致敬。

治莒8年,周秉礼多施政德,屡有惠民建树,深受莒人爱戴,还曾重修文庙,创建财神庙等,《重修莒志》卷四十五、四十六《坛庙》载:“文庙,……光绪十年,知州周秉礼相继重修。”“财神庙,光绪十二年,知州周秉礼创建。”后来,周秉礼调任濮州知州,故后入祀名宦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1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