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果庄镇镇政府驻地西北方向一公里处,有一个叫上茶城(图)的自然村。村南有一处古老的城墙遗址。总面积近余亩。
据村里人付全国回忆,文革前城墙有很大一部分保存比较完整。墙宽近十米有余,最高处存留的遗址也在四米左右。(图)这么大的城墙院落是何人修建,又是什么时候衰落的?当地人没人说清楚。
茶城村,对于村名的来历。村里人的解释是在原城墙内有一棵老茶树,所以叫古茶城村。对于这个解释,本人觉得总是差那么点什么,一是茶树属南方树种,冬天是怕冻的。并且茶城村周围没听说那里还有茶树。唯有茶城村有一棵古茶树。本人觉得这个解释站不住脚。一是没有实物,二来不符合自然环境。我们只能另找线索。
在了解过程中邴元筌老人介绍道,他们村村西原来有一座古寺庙。寺庙地势底洼,每到雨季水就顺势倒灌入寺庙里,明朝时便又重新集资修建。碑文中记载捐款者多为今天沂水县界村民。例如今沂水县四十里镇四十里村、皂角树村、马庄、许家湖村等。奇怪是现莒县境内的自然村落,包括一河之隔的后果庄村,东边的桃河村等都没有捐款者!对此邴元筌、赵士志老人还有县文化部门负责考古的于文国等同志,共同的判断现在的茶城村,在明朝或清朝早期应属沂水县管辖范围之地。
考古不仅需要文物证明未知的过去,有时在原有基础上的联想也不无道理。对茶城村名根据本村古籍和茶城音调,本人有如下判断:茶城村在莒县和古代史书《齐乘》《山东考古錄》《续山东考古錄》《莒县县志》中,多记载为古茶城或茶城。
茶城村有二大家族姓氏付家和邴家,他们的祖上自明朝时期从外地迁到茶城村居住之前,村里就有元朝时期的墓碑,并且留有不知建于何朝何代的寺庙遗址。
茶城寺庙香火不断,解放前村中一直留有祭祀田。古寺庙也称古刹。从字音上讲(茶和刹)同音,会不会本地老百姓把同音不同字的“刹”字理解成了“茶”字?因为本地著名的“雪山”便是由“薛山”,同音不同字演化而来的。
结合史书记载和古籍文物还有地方民俗口音习惯,“古茶城村”由“古刹城村”演化而来的观点,是符合逻辑的。
对于我的这个猜想,没想到得到地方老人邴元筌、赵士志,原县档案局局长崔安信,老文化站站长董丙福等有关人士的一致认可。
“古茶城村”由“古刹城村”演化而来,不敢说有十成把握,也有六成可信度。目前也是少有的能说得通的解释。
二贤祠是清代地方士绅邴菀麟,为纪念春秋时期鲁国孔子的二位学生曾子和子夏所建。曾子和子夏皆为鲁国人,为什么建在茶城村。从历史追溯得知,茶城村在春秋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当为鲁国之地。茶城村在历史上从什么时候开始,由莒国土地变成鲁国疆域的哪?对此我们先来整理一下这块土地,历史上周围发生的事件。
从茶城村往北直线距离接近25公里左右处,现沂水县道托镇徐家荣仁村。此处遗址据考证便是《左传.昭公元年》“季武子伐莒取郓”之地,也就是当时历史上,鲁国和莒国经常争夺的郓地,为了和今天菏泽市郓城县便于区别,也称东郓。此事发生十年之后,史书上记载又发生了一次鲁国和莒县争夺“郠邑”的战争。
史书记载如下,《左传.昭公十年》(公元前年):“秋七月,平子(季孙意如,鲁国大臣)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臧武仲在齐,闻之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周公飨义,鲁无义”。对于这次用战俘祭祀宗庙的事件,振惊了华夏,臧武子(臧武仲)在齐国听到了这件事说:“周公大约不去享用鲁国的祭祀了吧!周公享用合于道义的祭祀,鲁国不符合道义”。三国时期的杜预,在注释《左传》时注曰:取郠不书,公见讨平丘,鲁讳之。也就是说鲁国史官都羞于把活人用来祭祀的事件,记在史书里。
对于此次事件《诗》曰:德音孔昭,祝民不佻。佻之谓甚矣,而壹用之。将谁福哉!白话文解释:“那德行声誉特別显明,让百姓不要轻佻随便。现在的做法可以说轻佻随便得过分了,而把人同牲畜一样使用,上天将会降福给谁呀!”
历史上对郠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却未有说明。但他的范围是比较明朗,北接东郓(沂水县道托镇徐家荣仁村);西到今沂水县沂河东岸;南边到现在沂水县马庄附近;东边到今天莒县安庄镇青峰岭一线的沭河,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莒国郠邑的大体范围。
从春秋到清朝,二千年左右时间之内,史书中几乎没再见到关于“郠”的记載。直到《康熙字典》的出现,在书中查找到如下关于“郠”字的解释:“春秋莒邑,后属鲁,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民国《辞源》也是沿用了《康熙字典》的解释。从以上资料得知“郠”地当在沂水县范围之内。
近年来沂水县考古工作者为了寻找“郠”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始终没找到准确的位置。他们在调查“郠”时,遗漏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记录“郠”的时间。《康熙字典》记录的时间是清朝早期和明朝以前的历史。而明朝茶城村从寺庙碑文中明确记载,茶城村属沂水县管辖,而不是今天的莒县。
这里边有二个问题阻碍了沂水县考古工作者对“郠”地的寻找;一个原因使古茶城村让莒县考古工作者放弃了对“郠”地的考古。
①茶城村在清朝早期就从沂水县划归了莒县,使很多人误以为《康熙字典》指的现在的沂水县范围。②沂水县城紧靠雪山,雪山的存在限制了考古者的想象力,从空间上让沂水考古者放弃了向东对郠邑遗址的寻找。
③我们再来看一下《莒县志》中,关于郠地的如下记载:前年(景王十三年)七月,鲁国季孙意如、叔弓、孟禧子帅师伐莒,夺取了郠地(今沂水县界内)。
当莒县考古工作者看到县志中记载郠地在今沂水县界内后,也基本放弃了对郠地的研究和发掘。
而现在沂水县考古界把莒国郠邑遗址定在沂河西,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沂河在山东考古界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他是古代沂蒙山区考古线索中重要的地理位置依据。如果《郠》地的位置在沂水县西,需要过沂河,《康熙字典》不会不说明。
我们再回到二千年以前的战争。鲁国侵夺莒国用活人祭祀,造成这一悲惨事件的重要原因,本人觉得鲁国人祭祀时行的是“周礼”把自己当成了文明人。把莒国郠邑地面上的东夷人当成了野蛮人,并且进行了屠城式的杀戮。把居住在今茶城城墙内的人民,几乎斩尽杀绝。
解放后在茶城村,后果庄村,前梭庄村有大量的竖棺(也有人称站棺)被挖掘。此棺为明显的东夷人安葬仪式,而东夷人在西周早期很多地方一直延用用活人祭祀的习惯,果庄镇出土的竖棺最明显的例子,有的竖棺是一排四五个,距离相等,墓穴深度和面积大小基本相当。明显地显示是一块死亡。
可能有人会问了。郠邑归了鲁国后到解放前为什么一直没有再发展起来?
郠邑时期的东夷人,主要是狩猎、采集和渔业为主。茶城附近土地主要是山岭和丘陵地。铁器时代之前。几乎没得到开发。
打开一扇门,一段辉煌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东夷人在古茶城村城墙内生活居住。从他们群居生活和高大城墙遗址推断,原春秋之前的古茶城村东夷人,他们应该处在半原始,半奴隶的社会。他们有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雪山在过去的历史资料中写成“坛头山”。据考证雪山山顶,现在的姥母庙附近便是过去郠邑人狩猎之前,祭拜神灵和祭祀的地方。(图)雪山往北,往南,往西,今沂水县城附近,便是他们的狩猎之地。海坡村附近原是一片堰塞湖,是他们渔业活动之地,还有洛水、沭河、沂河等大小河流。
莒国郠邑居住的东夷人,他们作为当时莒国东夷人的一个分支,可能在商朝或商朝以前就在此居住。他们利用附近只有茶城才有的夯土,建起了城墙。利用天然的洛河上游河道,当成了护城河,不得不佩服东夷人的智慧。同时也附合古代依河定居的生活习惯。
包括古代定居在今莒县县城沭河以东的东夷人,他们只所以在此定居,一是沭河有丰富的渔业资料,二是屋楼崮山东边、南边、北边三个方向是天然的狩猎场。
茶城城墙作为山东东部少有的东夷人留下的遗址,消失了距今余年的莒国郠邑再次找到了他的位置。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并加以保护。茶城村、后果庄村(图)从此将会成为研究东夷文化少有的村落。(原郠邑墓地群。现在己属后果庄村土地范围)
本人经过近十余年的历史研究考证,翻阅了大量的历史古籍资料。集历史时间,地理位置,地方文物和茶城村遗址等多方面取舍对证,证据比较充分地表明茶城村古代遗址,当为莒国郠邑之地。(孙今朝)
孙今朝
国际华夏医药协会山东分会副会长
莒国郠邑文化发掘人
王小古艺术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雪山书画第三代传承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
山东民国书画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图片拍摄:孙永宁、付全国、赵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