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15万字蹲点报告,记录沂蒙老区

蒙山高,沂水长,八百里沂蒙见证沧桑。

贫困曾是这里的底色。年,沂蒙革命老区18县(市、区)中还有省定贫困村个,55.61万贫困人口。贫困,像沙子一样,散布在沂蒙的沟沟壑壑间。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尽锐出战,多措并举,沂蒙革命老区摘穷帽、拔穷根、奔小康,这里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年10月,大众日报启动沂蒙老区脱贫攻坚奔小康大型蹲点调研。8个月时间里,记者多次深入老区采访,行走八百里沂蒙,蹲点10个县市区60多个村庄。今天,大众日报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讲述气壮山河的沂蒙老区脱贫攻坚奔小康故事。

03:19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蒙山高,沂水长,八百里沂蒙,见证百年沧桑。

经历数亿年海进海退,蒙山主体隆升剥蚀,渐成今貌,与沂水一道,勾勒出沂蒙山区山高水长、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情。

这里是全国闻名的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一片包括临沂市全域12个县区、淄博市沂源县、潍坊市临朐县、济宁市泗水县、泰安新泰市,以及日照市五莲县、莒县等18个县(市、区)在内的红色热土。年到年,这里共发生大小战斗余次,万人口中,有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

山连山、崮连崮,贫困曾是这里的底色。年,沂蒙山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8个连片的重点贫困地区之一。经多年奋斗,年底,沂蒙山区在18个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但受各方条件制约,仍有部分地处深山区、偏远山区、大中型水库库区的村庄条件恶劣,部分群众收入低生活难。年,沂蒙革命老区18县(市、区)中还有省定贫困村个,55.61万贫困人口。贫困,仍像沙子一样,散布在沂蒙的沟沟壑壑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山东省委、省政府聚焦“沂蒙山”,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攻坚克难,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尽锐出战。

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八百里沂蒙改天换地;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万千人民生活地覆天翻。

这块英雄的土地不断创造着奇迹。年底,沂蒙革命老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年增加.5%和.7%;年,临沂经济总量在山东设区市中排名第5,居全国GDP百强城市第47位;这里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幅气壮山河的画卷:发动千军万马,跋涉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攻克千难万险!

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伟大斗争,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答卷,镌刻在八百里沂蒙红色热土上。

沂蒙,山多。巍巍八百里沂蒙,崮连崮,山连山。沂山、蒙山、鲁山等千米高峰,携带无数丘陵横亘鲁中南,仅五莲县就有多个山头。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数不尽的大山,像老区人民的怀抱,掩护了战士,哺育了革命;大山里的玉米、棉花,做成了军粮军装;深山里的草药、鸡羊,疗救了伤员。烽火中,沂蒙,对革命之贡献如山巍峨。

然而,和平年代,巍巍沂蒙山,阻隔了交通,阻滞了交融。尽管扶贫常抓多年,经济长足发展,但贫困仍相对集中。贫困,对每个受困的家庭,像山一样沉重。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共产党人怀着炽热的感情,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只为老区人民小康梦成真。

“枪声就是命令”,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六个大字,诉说着朱村抗日战斗的风云历史。纪念碑高耸挺拔,烈士墓宁静肃穆。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烈士安息之处,四面是村居。

为何烈士墓紧挨村民房子?大学生村官王洋刚到村里时,对这一布局也好奇。

“老支前”王克昌给她讲起朱村与八路军的故事,令她肃然起敬。年1月24日,除夕那天,鬼子扑进了朱村。听到枪声,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火速奔向朱村。经过激战,敌人被打退,村民获救,但24位战士的生命,却定格在这个除夕夜。“人家为了救我们,连命都不要了。他们睡在这里,我们觉着亲。”70多年来,每年大年初一,朱村村民的第一碗饺子,先端到纪念碑前,不敬祖宗敬烈士!

翻看红色朱村历史,王洋感到,自己这次来村里工作,是报恩的:朱村先后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牺牲,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

就是在这个红色朱村,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老支前”王克昌,并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用心领悟殷殷嘱托,入村工作的王洋,越发感到身上责任沉甸甸。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孙永东。

年5月,山东省委宣传部干部孙永东结束在费县薛庄镇青山峪村“第一书记”的两年任期。离任在即,孙永东又想起了年5月9日,他刚到青山峪村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的一幕——

会议时间快到了,村“两委”办公室的门打开,62岁的原妇女主任、党员蔡世荣搀着两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挪了进来。那一刻,孙永东眼眶一热。

青山峪村位于费县、蒙阴、沂南三县交界处的群山之中,这里是年大青山突围战的主战场。村里现有名党员,女党员占1/9,最年长的是90岁的“老支前”。“大青山突围后,俺大伯蔡长法推着家里唯一一辆小车,自带军粮去前线当了民工,最后牺牲在解放费县的战场上。”蔡世荣不经意间的拉呱触动了孙永东:“看着她们,我一下子意识到:我是来报恩的!干不好,对不起前辈抛洒热血的这片土地!”

脱贫攻坚奔小康,八百里沂蒙山,再现千军万马大战的场景。上一次,驱走的是侵略者、反动派;这一次,要驱走的是穷神,拔掉的是穷根。

年,记者在沂蒙山区的山村走访,看到了不少“城里面孔”:省、市、县派“第一书记”,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各级驻村工作组;领导包镇、干部包户、企业联村……山东省委连续四轮从省直部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共派出干部多名,其中多名派往了沂蒙老区18县(市、区),占全省近1/3。省委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四进工作组”工作,沂蒙山区是主要派驻地之一。

“这是一场鏖战,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来一场社会总动员。”临沂市扶贫办副主任唐艳芳说,5年来,临沂5.7万名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联户干部。

就拿孙永东所在的薛庄镇来说,仅省委宣传部一个部门派出的“第一书记”就有4名。

青山峪村的口人散布在3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这儿一撮,那儿一撮,有的山头上只住着1户人家。孙永东刚来这里时,东西一趟走了8.5公里,他在心里犯愁:怎么帮啊?随着对情况的熟悉,他踏实下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村里的八一爱民小学是早年由山东省军区援建的,年学校里添了一座2层新楼:一楼是县教育局投资50万元建的食堂,孩子们吃上了热乎饭;二楼是省文明办资助50万元建成的少年宫,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

在青山峪村边走边看,记者发现,村里这两年的新工程、新项目大都也是“多家抬”。陈明辛锐事迹陈列馆由费县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出资建设,“大青山突围路”标志用的是县文旅局资金,文化广场和乡村大舞台是镇上出资建设的,仅文明实践站一个项目就有6个出资来源:体彩支持老区专项资金、县委组织部支持资金、省文明办支持资金、县卫健局支持资金、“第一书记”一事一议资金、“第一书记”配套资金。两年来,孙永东先后从不同部门争取万元左右的扶持资金,村里实现了硬化路“户户通”、吃上了自来水,百十户贫困户年底全部脱贫,享受政策的现在仅剩13户29人。

山区的山,千姿百态;山里的村,千差万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沂蒙老区18县(市、区)的55.61万名贫困户“插花式”分布在多个自然村,不能“一方治百病”。

岸堤镇、马牧池乡、依汶镇同处沂南县西部山丘区,都是扶贫工作重点镇。同样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相邻三个乡镇,方法大不同。

岸堤镇拥有全省首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以此为抓手,岸堤镇发展文创、农创产业,带动群众就业。

今年5月,陌上田园蚕宝宝农场桑林里游人如织,他们手挽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红得发紫的桑葚。“借助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引流效应,今年仅桑葚采摘就有8万元收入。”农场负责人戚瑞磊告诉记者。戚瑞磊本是沂南县界湖镇的一个蚕桑专业户,年,岸堤镇政府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牵线搭桥广招合作者,看中综合体内集中连片流转好的土地和水电配套,他慕名而来,种下亩桑林,建起6个养蚕大棚,成立了陌上田园蚕宝宝农场,14名工人长期在农场打工,养蚕季还要再增加近30名临时工。岸堤镇镇长代恩全介绍,目前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已吸引进驻农场主12人,“创客”60余人,带动就业超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量超过人。

相邻不远的马牧池乡,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常山庄社区保留传统村落建筑群,建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渠道: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四大员”——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换上戏装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俺这农村老妈妈地也不种了,在家门口靠演戏挣钱!”常山庄社区贫困户刘乃秀家里有4亩地,影视基地建成投用后,刘乃秀试水去剧组当了“群演”,第一天就挣了70元,于是在基地登记成为一名职业“群演”。除了演戏,她还在基地打扫卫生,每月稳定工资1元,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元的流转费,加上老伴在村里干保洁一年元,老两口一年收入3万多元。“像刘乃秀这样依托影视基地实现脱贫的,在常山庄村还有多户。”常山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光告诉记者,影视基地已拍摄多部影视剧,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镇多人在这里从事群众演员、剧组帮工、景区建设等工作。

相邻的依汶镇,走的是种菜致富的路。依汶镇南栗沟村西北角有片涝洼地,年,南栗沟村以0元/亩的价格对亩涝洼地进行流转,“第一书记”筹集资金进行水电路和排水配套建设,依汶镇在平整好的地块上利用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设了两个钢结构示范棚。“示范棚收益能达到传统小拱棚的2倍。”种植户解洪乾说,一个示范棚春节前种上黄瓜,能产到7月,毛收入在13万元至15万元,之后再种一茬莴苣,又能收入2万多元,村民们跃跃欲试。看到有贫困户想种棚但负担不起20万元的建棚成本,镇扶贫办和村党支部就联系县农商行为全村整体授信,帮助村民申请贷款。当年,村里就新建了65个新式蔬菜种植棚,如今已超过了个,村里十几户贫困户通过“种棚”脱贫致富。

不同地区,因地施策;不同群体,因人施策。

在临朐县景福养老护理院,记者随针灸科医生刘刚来到王建宝床前。38岁的王建宝是辛寨镇王家楼村人,年因患脑膜炎偏瘫,卧床不起,连话也不能说了,只能听。刘刚捏捏王建宝的耳垂:“宝宝,我们来看你了。”王建宝见刘刚来了,从被窝里伸出左手,握住刘刚的右手晃了晃,脸上现出见到哥们儿一样的笑容。这一笑,好像一束光,记者这才注意到,他须发整齐、脸庞干干净净,人长得挺帅气。护理院按每人每月元的护理标准,24小时护理,医患比为1:3。护理由政府购买服务,治疗用医保,贫困户个人负担不超过10%。由于护理得当、用药及时、康复训练跟得上,这些特困失能人员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王建宝的父亲王孝说,儿子入了护理院后,儿媳能专心照顾孩子,上班更踏实了,他和老伴也腾出手,老伴能干农活了,他还经常在附近找零活干,一家人的心放下了、日子宽绰了。“想不到孩子年纪轻轻的,政府居然能纳入集中供养,还是党的政策好!”记者了解到,在景福养老护理院,像王建宝这样由政府兜底的特困失能人员达到了名。除了临朐,兰陵等地也针对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创新开展医养结合扶贫,让失能家庭重燃希望。

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临沂以济南、临沂协作扶贫为契机,在全省率先设立规模3.5亿元的即时帮扶基金“济临扶贫协作专项基金”,主要对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贫困人口进行动态帮扶,截至目前,已累计惠及5万余人。

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贫困户张守明家的墙上,记者注意到一张年家庭收入信息表,种植养殖收入、扶贫车间务工工资、光伏扶贫项目收益、低保特困电费补贴、低保特困物价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学生助学金等7个稳定的来源为这个家庭提供了总计.3元的收入。原来,针对贫困人口,临沂市因人因户分类施策,每户至少落实4项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增强脱贫稳定性。

八百里沂蒙,多少个山脚下、多少个崮崖边,留下了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的身影。沂蒙老区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正是无数党员、群众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

在沂水县崔家峪镇采访时,和记者一起采访的镇党委宣传委员孙希超告诉记者,她自己也帮包6户贫困户,至少每个季度都要逐户走访一遍。她说:“最初有些不适应,感觉是个负担。去常了,就处成了亲戚。有时候为别的事去村里,贫困户也把我往家让。一位大妈说:‘你比俺的儿女登门还勤。’”

在平邑县卞桥镇,曾任镇扶贫办主任的党委组织委员马强讲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县里某部门负责人到村里,要走访村里贫困户,村干部碰巧没在家。马强说:“我来带路吧。”县里领导很惊讶,说每一个贫困户住在哪儿,你能知道?马强一边领路一边说:“镇上户贫困户,每一户都走熟了,这是我们的基本功。”

在沂南县依汶镇,镇人大主席、扶贫办主任胡乃梅和同事们带领全镇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年以来,在为扶贫工作奔波的路上,她先后出了3次车祸,颈椎挫伤、尾椎骨折,仍坚守在扶贫岗位上。

父子俩相隔30年踏入同一个村庄,从事同一份事业,这就是临矿集团老职工刘春祥和他的儿子、临矿派驻兰陵县鲁城镇刘家郭村和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洪沟村“第一书记”刘建光。30年前,刘春祥作为临沂矿务局派出的干部支援过刘家郭村;年起,刘建光用4年多时间,把两个村从落后村变成了“红旗村”。年7月7日凌晨,年仅49岁的刘建光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见到来村处理后事的刘建光妻女,满村父老乡亲都挤上前来,来不及张口就哭成一片。“建光来到俺们村,抛家舍业的,出了这么大力,没想到年纪轻轻就走了,可疼死我们了!”74岁的村民翟静秋眼泪哗哗往下流……

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多少名共产党人,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克服千难万险,汗水的结晶折射出全面小康的成色——

一组组数据,书写着史诗:年底,沂蒙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较年增长1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较年增长22.9%。年,临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较年增长3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较年增长47%。

一个个细节,诠释着壮举:从当年“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高铁开进沂蒙山、公路通车里程全省居首;从“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到临沂商城买全球卖全球、成为全国闻名物流之都,沂蒙老区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一个个画面,镌刻着巨变:大山里的孩子,坐上了校车,吃上了营养餐,用上了触控笔;沂河边上的人们发现,河水清湿地美,东方白鹳来“做客”,鸟儿越来越多了……

沂蒙,水长。沂蒙山间,常见到石缝中有一股股清泉,它们挤开石头,冲出地表,汇成条条小溪。涓涓溪流,却能分开草丛、甩掉泥沙,推开石缝、跨过沟壑,哪怕从山崖跌落,也要拼了命地向前奔。它们从四面八方汇聚成河,迸发出磅礴之力。它们怀揣梦想前仆后继,誓要在这莽莽大山中冲出一条路,冲向广阔无垠的大海。

水,像极了八百里沂蒙的千万群众。回望烽火硝烟的岁月,我们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在老区圆梦小康的路上,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亿万水滴、万千溪流的磅礴力量。

打开山东地图,东汶河、蒙河、祊河、柳青河、涑河、白马河、浪青河、李公河如8条细细弯弯的蓝线,从沂蒙山麓的四面八方蜿蜒而下,它们的汇流最终造就了山东境内发源的第一大河——沂河。

沂河流过山丘,撞过石头,吃过沙土,却依然清澈。

在沂河源头,沂源县大张庄镇,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岩四村以前是省定贫困村,土地主要是山岭薄地,收成低。年,在上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下,南岩四村整村推进蔬菜种植,还利用大棚覆膜专项补贴扶持村民个人建大棚。当年就发展起多个大棚,其中有不少贫困户参与。年10月底,村党支部书记赵卫祯接到了上级下发的贫困户动态调整方案,要求重新核实贫困户各项情况,及时精准调整其分级分类。捧着这份方案,他感觉像接了一个烫手山芋:虽说一段时间内“脱贫不脱政策”,可贫困户项目分红、危房改造、教育帮扶、医保报销等政策明摆着是“白给的红利”,一旦退出,早晚得“飞”了,谁愿意退出来呢?

没想到,村贫困户代表会上,赵卫祯一点儿没受难为。“俺愿意退。”贫困户于天地第一个站起来。就在半年前,他先天残疾的大女儿去世了。于天地说:“这些年党照顾俺,给孩子看病,现在孩子没了,花销小了,家里又新建了蔬菜大棚,不用伸手向政府要补助了。”会场上,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们中,有通过种蔬菜大棚脱贫的,有子女毕业负担减轻的,有身体康复恢复劳动能力的……至年初,南岩四村贫困户动态调整上报时,全村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主动退出。

沂河奔流向前,蕴含着风骨,澎湃着精神。

这股精气神儿,尹晓斌很熟悉。尹晓斌是沂南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为了解决扶贫融资难,年,该行在省内率先设计了“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两种扶贫贷款,分别贷给贫困户和安置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原本预计会出现较高的坏账率,结果却让尹晓斌大吃一惊:截至年底,两款产品累计发放13.2亿元,不良贷款仅为24万元,远低于普通商贷的不良率。

“造成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贷款人身亡、大病等意外情况,有钱不还、故意赖账的情况从未发生过。还有的贷款人依靠贷款发展起来,成了银行的优质客户。”他说,“老区人民讲道义,我佩服!”

沂河奔流向前,就像沂蒙百姓挺胸抬头走向未来,贫困夺不走沂蒙人民不屈的尊严。

端详着从水井里引来的汩汩清泉把地里的黄烟叶浇得碧绿挺拔,沂源县南鲁山镇文泉村村民袁顺香一脸笑容。

文泉村因泉得名,却曾备受缺水之困。文泉村被锥子崮、马头崮、大崮、小崮四座山头环绕,形同“文”字。又因村中有一眼老泉,故名文泉村。全村生活用水靠村西的一口自流井,春天雨水少时,上午村东供,下午村西供,有时没赶上接水,只能去老泉或走十几分钟山路,去山里的饮泉挑水。村民们想啊盼啊:这水,啥时能像村名里的泉一样,汩汩不断?

水,曾带给袁顺香一家刻骨之痛。那是丈夫出车祸和婆婆患脑血栓双双瘫痪后的一个春天。袁顺香在地里忙活了一上午,口干舌燥的她回家掀开水缸盖儿一看,见了底。望着屋里躺着的丈夫、婆婆和空空的水缸,袁顺香一屁股蹲在台阶上,号啕大哭。

水,是袁顺香的念想,也是文泉村的幸福之盼。年,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出资在文泉村建设大樱桃种植项目,配套了一口深井,解决了吃水问题。上级扶持搞农业开发,新建蓄水池,铺设输水管道。从那以后,袁顺香拧开家中的水龙头,总有清水汩汩流出。

文泉村建设30亩黄烟种植扶贫项目,吸纳贫困户就业,袁顺香率先报名。“能在家门口打工,中午不耽误回家做饭。”袁顺香很知足,早上时常第一个赶到项目园。她还参加了村里的公益岗,每周3次帮助其他贫困家庭打扫卫生。年,袁顺香在黄烟项目的打工收入1万元左右,再加上2亩地的流转费0元,公益岗工资2元,丈夫的优抚补助4元和光伏项目分红元,两口子年收入将近2万元。

夏天明媚的阳光,越过马头崮顶投进文泉村,把袁顺香家整洁的院子照得亮亮堂堂。家里拉下的6万多元“饥荒”全部还上了,袁顺香腰杆挺直了,步伐像年轻人似的,轻快有力。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双脚蹚出一条路,自立自强是沂蒙人骨血里流淌的基因。就像文泉村周边深山里藏着的众多小泉眼,只要有条缝、有个孔,就有水向外涌、向外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拼尽全力向前奔。

莒县桑园镇,人称“三山六岭一分田”,.2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个山头,山岭薄地养活不了人,全镇5.3万人中有2万多人外出打工,梭庄村31岁的小伙杜明德就是其中之一。

杜明德念初二那年,父亲患脑血栓失去劳动能力,母亲一人种着家里的四五亩地,一年也就收入多元,年少瘦弱的杜明德只能外出打工分担家庭重任。几年时间,他去市场卖菜,到电子车间打工,送过快递,干过车站调度员,搞过大桶水销售,甚至还去学过航海,打算出海谋生计。他说,自己有一把子力气,总不会活活饿死、穷死。然而三年前母亲又查出严重的类风湿心脏病,卧床不起,严重时几乎每个月都要住院治疗,作为唯一的儿子,他必须回家承担起照顾双亲的责任。

一边是卧床的父母离不了人,一边是一家三口吃喝拉撒看病离不了钱,往后的路怎么走?那些日子,杜明德晚上总是睡不好,辗转反侧想出路。年6月,桑园镇联合本土网红“爱做饭的强子”,启动了针对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的免费电商直播培训,杜明德看准了直播卖货能兼顾照料父母和工作的特点,马上报了名。经过培训,杜明德开了抖音号,直播销售蘑菇、玉米、地瓜、粉条等土特产,当年9月直播销售就突破了0元,杜明德第一次买了个稀罕水果——榴莲孝敬父母。去年11月他开卖地瓜干、地瓜面、手工地瓜煎饼等土特产年货,受到网友欢迎,销量最好的地瓜面每天出货50公斤以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父母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母亲眼瞅着儿子的生意越来越忙,从早到晚不是看货、拿货,就是理货、发货,几次叮嘱他:“做买卖要挑好的卖,千万不能糊弄人家啊!”

推开层层石障,冲出条条水道,山泉奔流向前。

“咱沂蒙人没有等着别人帮扶和支援的习惯,只要手脚能动,就肯下力,想致富。只要有条路,就不会坐等受穷。”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党支部书记王付永对记者说,云头峪村55户贫困户93口人,八成都是老弱病残。“关键在于给他们一条路。”

云头峪村贫困户王同芸在种植大樱桃的同时,还在扶贫车间做缝纫贴补家用。她摔伤腰椎后无法干重活的丈夫张守明也没闲着。他坐着马扎,身边放个筐头,在家帮她做些挽袖口、穿裤腰的轻快零活儿。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沂蒙人民你推着我,我拽着你,就像一颗颗水滴,不分彼此,相互牵引,携手前进,激荡出磅礴的力量。

沂南县经济开发区新城二村村民时恩春是个蘑菇种植户,前些年妻子患乳腺癌,四处求医问药,欠下了巨额外债。时恩春急得愁得耳朵聋了。年,扶贫干部为他协调来5万元贷款,帮他新建了蘑菇棚,如今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在蘑菇大棚常年安设五六个特殊岗位,来务工的有残疾人,有困难户。他专门找人喷绘了一块大广告牌挂在蘑菇棚外:“常年招收学员,残疾人、贫困人员免学费。”为啥给自己绑上这些“累赘”?记者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3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