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946.html以往介绍了不少胶东寻根故事,其中以“闯关东”后人居多。而实际上,胶东寻根者当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明初胶东移民的后裔。提及“明初胶东移民”这个概念,很多朋友想到的大都是“大槐树”、“小云南”的移民迁到胶东半岛的过程。诚然,在明初的移民过程中,胶东半岛总体属于人口净迁入地,但流动的方向,并非只有迁入没有迁出。只不过,当时从胶东迁出的人口数量,要远低于迁入,因此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而实际上,胶东不少县市都有明初移民外徙的记载,其中以莱阳最为典型。(配图均为莱阳乡村风光)如今,在山东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地区,有不少姓氏,或是世代口传,或是族谱记载,都是明代从莱阳迁来。例如,山东淄博周村区王村镇的一支王姓,族谱记载:“吾始祖(王友亮)自直隶枣强迁莱阳东灰泉庄,再迁淄川西苏李庄。”又如,山东聊城一支路姓,族谱记载:“明弘治七年,由登州府莱阳县五龙社迎仙乡迁到东昌府堂邑县(该县如今已经不存,有堂邑镇)。”再如,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西王镇逍遥村的一支解姓人,据记载为:“明永乐八年,由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聚团村罗村社九甲,迁冀州城西六十里逍遥村。”以上列举这三支人,由于年代久远、地名变迁,且与莱阳不通音讯,因此难以确定准确籍贯,也无法判断出自哪一家族。但有些热心后人仍在坚持寻根,比如东昌府路姓和冀州解姓。而河北故城县的一支贾姓,则与莱阳原籍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当地贾姓族谱称:“溯我始迁祖志同府君,于明永乐二年迁自莱阳……我贾氏当年占籍无锡也,其年代、名字无可考,其迁莱阳也,在元之季世。”上述记载,与莱阳大店贾姓族谱的说法一致,确定为同宗。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历史变迁,莱阳原籍贾姓族谱关于先祖从无锡迁到莱阳的记载已经有所散失,反而明初从莱阳迁到古城的这个分支,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资料,清末民初,莱阳贾姓修谱,还以此作为参照。与贾姓相似,莱阳战姓在莒县的一个分支(也在明代迁徙),因为有比较清晰的族谱记载,也与原籍同宗保持了比较紧密的联系。而老莱阳县志中,关于明初当地人口变动的记载,也多少可以印证莱民西迁这一事件的存在。据记载,明洪武初年(经历元末战乱之后),莱阳“户二万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二十三万二千六百三十九”,到了永乐初年,莱阳“户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九、口十九万三千三百五十二”。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偏处海隅的胶东半岛并无大的战乱,并且有洪武移民的迁入,但人口却不增反降,“人口外徙”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那么,莱阳人口外徙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又集中迁徙到山东的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呢?这些问题,在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通过历史背景进行推测。移民的原因大致有二:政策和灾荒。政策方面,靖难之役期间,燕军南下,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是主战场,战争频仍,人口减少,需要从外地移民充实。而明初莱阳虽然仅有20多万人口,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大县,因此成为移民输出地。灾荒方面,根据莱阳县志的记载,洪武永乐之际,旱、蝗,在这种背景下,除了朝廷有组织的移民之外,民间主动逃荒的移民也不在少数,当时尚无“闯关东”的说法,人们迁徙,西面的内地是主要方向。明初胶东的移民输出地,在莱阳之外,还有文登、栖霞等地见于记载。文登大水泊于姓,曾向西迁到潍坊一带;长山刁姓,有分支迁到即墨,虽然还在胶东范围内,但迁徙距离也不短;栖霞则是铁口牟姓,明初有分支前往日照;再就是衣姓,一支迁至临朐。值得一提的是,临朐衣姓的故土观念也很强,清代修谱时,就曾有族人跋山涉水,回到栖霞寻根。以上四个姓氏当中,于、刁、牟都是因为族大丁多,在朝廷的离散豪族的政策下进行迁徙,而栖霞衣姓虽然传说是因为逃荒西迁,但亦是栖霞大族。对比之下,莱阳贾姓的情况与之类似。根据族谱记载,贾姓原籍无锡,在元顺帝时期就北徙莱阳,迁来时就有族兄弟十多人,等到了明永乐时期,经过约五十年的繁衍,应该已经算是莱阳的大族了,被选中西迁,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