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战士的四皮与三宝

北京荨麻疹医院地图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8846479.html

沈子友:大漠之情——铁道兵战士的“四皮”与“三宝”

“四皮”即:皮大衣、皮棉帽、皮手套和毛皮鞋(大头鞋),是地处祖国高寒地区部队配发的冬季服装。我于至年,在新疆铁道兵部队修建南疆铁路时,冬季穿的就是这“四皮”。

与当时社会上倍受推崇的在内地时配发的65式军服比较起来,它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粗老笨壮”。因此在它离开了那个特定的环境之后,便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我的那套服装,在离开新疆回到山东之后,就首先交于母亲分发给了他人。

现在在网络上,这“四皮”还时有发现,使我有点后悔。或许当初我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那毕竟记录的是我那段在天山戈壁上度过的军旅岁月。

提起“四皮”,便会想起“三宝”。因为它就是其中的之一。

三宝者,水壶、风镜、皮袄是也。这都是当时部队配发并强调的外出必备的生活物品。

当时当地普遍流传——戈壁生活有三宝:水壶,风镜,大皮袄。

水壶

我们是年夏季由重庆转战新疆的。当时最天真的想法是,赶快离开重庆这个“火炉”,到新疆去凉快凉快。但事实是当时正是吐鲁番的地面“沙子能烤熟鸡蛋”的时候。我们的到来,等于从“火炉”跳到了“火坑”。不同的是,如果说重庆是“蒸”的话,这里则是“烤”了。

记得当年的吐鲁番火车站,是在大河沿的一片戈壁滩上,强烈的阳光直射下来,使我们睁不开眼睛,第一感觉就是口干舌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行动中渴了想喝,喝了马上又渴,一壶水很快就喝光了。但奇怪的是在如此高温下,即使热水喝下去也不会出汗,因为还没等出就蒸发掉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不远处的罗布泊发生了科学家彭加木走失的事件,当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他离开了水。因此,在戈壁滩上出门,带水壶都成了我们自觉的行动。

风镜

戈壁滩上,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部队刚到时沒有经验,晚上在大河沿火车站卸下一个几十吨的大油罐,第二天早上就发现没了。指战员们不服气,看你能刮到哪里去?结果找出几十公里也没找到。如果在风口处遇到风,经过的汽车都会被剥一层皮,车上的玻璃被打碎油漆被打光。这是说的大的方面,小的细沙,则大风到来,随风起舞,无孔不入。别说室外,就是室内都难以幸免。当时我们在库尔勒,师机关都是砖房木窗,为了防止风沙,我们都在门窗缝上贴上旧报纸,但早上起来办公桌上还会出现一层灰尘。因此出门时,眼睛没有防护是不行的。

当时部队配发的这种风镜,玻璃是茶色的,四周为软质的布、皮料,戴时由松紧带勒紧,既可防止强烈的阳光,又可在风沙弥漫时看清方向,也是我们外出时必备的。

大皮袄

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新疆地域辽阔,既有连绵雪山,又有风沙戈壁,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第一年我们夏季入疆,没领冬服。才到初冬,我由巴仑台到乌鲁木齐出差,身穿内地带来的棉大衣,到时一下车,顿时感到寒气袭来,浑身冻透,就像没穿衣服一样。当时才只是零下26度,但只穿棉衣已不管用了。

后来,我们配发了“四皮”,特别是皮大衣,皮厚毛长,抗风御寒,即使出外站在汽车大箱上也不怕。后来我调师机关在南疆库尔勒,开始两年没有礼堂,晚上在戈壁滩上放电影,我们身着“四皮”,风沙再大,也不觉得冷。

/08/01建军节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年12月入伍,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李勋修《青烟威文学创作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5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