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山东莒县爱国村党支部书记吕鸿宾作为中国农民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4个月的时间里,在参观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等众多地方的时候,他边看边听边记,没上过学、识字不多的吕鸿宾竟然写出了13万多字的访苏日记。
年,《吕鸿宾访苏日记》出版。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集体化要打破“大锅饭”的思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吕鸿宾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吕家庄(今爱国村),年幼时随父母逃荒东北谋生。25岁回到家乡。年,莒县解放,穷怕了的吕鸿宾整天琢磨怎样能提高生产,让村里人吃饱肚子。
年11月,吕鸿宾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吕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当时青壮年大多参军支前,他把剩下的老弱妇幼组织起来,成立了4个季节性互助组,采取“大拨工”的办法,男女老少齐发动,完成了秋收秋种任务。第二年小麦取得丰收,吕家庄被县政府授予“全县第一模范村称号”。
吕鸿宾没有满足现状。年,他把季节性互助组调整成3个常年互助组。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他创造了劳力合理记工、牲畜合理记工、工具使用合理报酬的“三大合理政策”,不仅照顾了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也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由于吕鸿宾的突出贡献,沂水地区授予吕鸿宾“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年9月,吕鸿宾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0月1日,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荣誉成了吕鸿宾继续探索前行的动力。年11月,吕鸿宾建起了山东省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第二年就创造了沂水地区小麦丰产最高纪录。这时,吕家庄与其它两个自然村合并,起名叫“爱国村”,吕鸿宾担任支部书记,农业合作社也更名叫“爱国农业生产合作社”。
年,吕鸿宾访问苏联回来后,根据苏联集体农庄“定质、定量、按件记工”的办法,开始实行“定质、定量、定工、定时”的“四定”劳动制度。年,由23个自然村组成的爱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吕鸿宾又创造了计划、劳动、财务、物资的“四大管理”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收益分配办法,对调动社员积极性,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吕鸿宾被群众称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带头人”,也被称为“农民思想家”。他首创了一系列劳动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经验,在全国产生了示范作用。他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但是他的生活异常简朴。一辆自行车骑了40多年,在简陋的农舍里一住就是十几年。他不求名,不图利,不求官,一辈子留在生养他的爱国村,为家乡脱贫致富付出了毕生心血。
年6月14日,吕鸿宾因病去世,终年79岁。
如今的爱国村,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和工业示范园区,各项事业正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是爱国村的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老书记吕鸿宾,那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者,与时俱进的时代楷模。(□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朱军记者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