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在这数百年间,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而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王畿之地只剩下洛阳周围二百来里,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期和纳贡。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霸。
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政治、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齐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到了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周王室派代表参加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死后齐国渐衰。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中原,相互争夺两国之间较小的诸侯国。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春秋晚期吴越先后在南方称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
公元前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的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姜氏而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七雄便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随着各诸侯国的矛盾不断增加,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其后在秦的统一战争中,从公元前年至前年可定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之中,其中便有三场战役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
马陵之战:结束魏国独大
齐魏马陵之战,可谓是战国史上的一块里程碑。马陵战前,魏国独居霸主地位,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经过马陵一战,十万魏军被齐歼灭,这不仅改变了齐、魏两国的力量对比,而且也打破了战国七雄间的势力均衡。从此齐、秦两国一跃成为东、西两大霸主。
公元前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田盼为将、孙膑为师,起兵伐魏救韩。接到齐国出兵消息,魏惠王任命太子申和庞涓为统帅,调动十万大军迎击齐军。针对魏军平素不把齐军放在眼里的特性,为达到骄敌目的,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策略。
齐军进入魏地后,便逐日减少做饭的灶数,以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魏军果然中计,以轻装部队日夜兼程,紧追不舍。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
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五国伐齐:结束齐国主盟
公元前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讨伐齐国,齐湣王急命触子为将,达子为副将,集合全国军队,在济水以西迎击五国联军。然而在战争期间,刚愎残暴的齐湣王昏招迭出。
他先是派人申斥力主坚守的主将触子,之后更是威胁如再不出战则立即斩首。在这种情况下,士气低落的齐军在五国军队的猛攻下大败,主力丧失殆尽,齐湣王被迫退守临淄。此战获胜后,乐毅先是遣返了秦、韩两国军队,并使魏军攻取故宋地,使赵军攻取河间地,乐毅自率燕国军队直捣齐都临淄。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达子请求齐湣王犒赏将士以激励士气,结果反遭齐湣王斥责,齐军内部更加离心离德。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并一举攻下临淄城。乐毅在攻占临淄后,分兵夺取齐国剩余土地,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攻下齐国70余城,仅剩莒县和即墨两城尚未被攻克,这也成为齐国最后的堡垒。
公元前年,燕昭王病死,惠王即位,即墨守将田单趁机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称乐毅图谋独占齐国。昏庸的燕惠王听信谣言,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畏馋避诛,逃往赵国。而后,田单先是使出诈降计,使燕军放松警惕。
同时,田单收集城中上千头牛,画上五花彩纹,牛角绑.上尖刀,将用油浸过的苇草系于牛尾,并暗中凿开城墙十余处。入夜,齐军将牛赶出城,并点燃了绑于牛尾的苇草,牛受惊后奔向燕军营地,齐军名壮士随后冲杀。
燕军猝不及防之下大败,主将骑劫被杀,田单趁机率齐军追亡逐北,将燕国军队彻底赶出齐国,将此前被燕国占领的齐国70余城全部收复。然而,起死回生后的齐国国力大减,功败垂成的燕国也走向衰落,政治格局逐渐变为秦国独大。
长平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交战,其导火索是双方对于韩上党郡的争夺。当时秦军伐韩,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于是派使者向赵请降。而后赵国的出兵,也带给秦国一个绝佳的战争借口。
于是在公元前年,秦赵大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在初期的对战中,赵国主将廉颇充分利用其所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他以丹水为天然屏障,巩固一个坚强的正面阵地,只要秦军渡河,便半渡而击之。
此外,赵军主力所处的地域,又是长平地区少见的平原地形,极利于精锐的赵国骑兵发挥优势。除此之外,赵军还在丹水防线之后修筑了一条百里石长城防线,用以加大纵深,提高防御韧性。
廉颇的策略,使得战争坚持三年,秦军久攻不下。实力强而急于一战的秦王龁对此一筹莫展,无论如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两军对峙局面由此形成。而后赵王中秦的反间计,改任只会纸上谈兵且骄傲轻敌的赵括接任,而秦军则秘密任命白起担任主将。
赵军最终选择出战,还有一原因在于国力消耗,难以为继。两军百万大军对峙已近三年,巨大的军事消耗导致秦国国内“粮食空”“士民倦”,而赵国也“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在双方都谋求速战以求摆脱困境。
在秦军强大攻势下,赵国数次派出的援军都被击溃。到公元前年9月,四十万赵军已连续断粮四十六天,包围圈内饿殍遍野,并出现士兵自相杀食的惨剧。面对危局,走投无路的赵括被迫率全军突围,结果失败,其本人也被秦军射杀。士气低落的赵军在丧失统帅后彻底崩溃,四十万赵军全部向秦军投降。
这场战役以赵军的战败为结尾,这也使得称雄北方的赵国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末壮”。此战之后六国中再也没有同强大的秦国抗衡的力量,秦国消灭了影响其完成大一统的最大障碍。